第228章 西蜀吴子论、李国祯(按此传未确当考)
推荐阅读:快穿:大佬手扶女主翻盘 我教的真是凡人班,不是武神殿 都重生了,靠山硬一点很正常吧? 修罗女帝之绝世无双 复婚被拒当天,我闪婚千亿总裁 大唐:魏家逆子,开局震惊李世民 郑在许途 三国:马踏洛阳,何皇后惊了 骗子张癞子 柏总,郝小姐给你名份了吗?
身为臣子,应全心全意侍奉君主,君主忧虑便是臣子的耻辱,君主蒙受侮辱,臣子便应以死相报,君主存在臣子便一同存在,君主灭亡臣子便一同灭亡,这是天地间的大义,不应因年龄大小、在朝为官、在外任职、闲居家乡、身处南北地域等而有所区别。然而自古至今,忠义的表现形式其实有两种:一种是自杀殉国,另一种则是隐居避世,如采薇而食,放歌山林,或游离于世俗之外,文章记事仅以天干地支纪年,不写当时统治者的年号,也有人手持铁如意,痛哭招魂。对于这些忠贞之士,君子无不为之哀悼。在我朝遇到大难的艰难之际,诸多正直忠烈之士以最为激烈的方式舍身赴死,还有葛衣翁、河西佣、补锅匠、雪庵和尚等人在峨眉亭留下了题诗,凭借他们独特的孤高清傲性格,深深地触动了后人的情感和凭吊,使得人们在翻阅残破的书籍了解他们的事迹时,不禁对他们肃然起敬,感慨万分。我们国家遭受如此巨大的灾难,宗庙震动,皇帝以身殉国,而殉难的臣子仅有京城的二十余人,那些身受国家深恩的在朝、在籍大臣,竟无一人奋起抗争。唉!君臣之间的道义于天地之间无处不在,怎能因为地域的远近而有所改变呢?当皇帝遇难的诏书到来时,有十二位学校的教授与学生聚集于明伦堂,他们悲痛互问:“这‘明伦堂’三字为何物?”众人相拥而泣,随后撞柱自尽。东湖的樵夫听到皇帝遇难的诏书,也投水自尽。唉!他们究竟是何许人也!他们究竟是何许人也!君子对此怎能不三度悲痛!
我查考,甲申年京城文臣殉难者中,得到南明朝廷追赠谥号的,自范景文(谥号文贞)以下直到金铉(谥号忠节),共计二十一人。这二十一人中,浙江籍最多,占了六人。其次是南北两京,各有四人。山西、江西各有两人。至于河南、湖广、福建各有一人。可见,以死明节实属不易。再看其他省份,如山东、陕西、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七省竟无一人殉难,实在令人羞愧!唉!这难道不是文皇帝(明成祖朱棣的谥号)滥杀忠良所致吗!
李国祯(按此传未确当考)
李国桢,号兆瑞,是丰城人,世袭继承了襄城伯的爵位。他身材矮小但言辞犀利,有口才,多次上书讨论军事事务,并主动请求在京营之外选拔和训练卫所的官员。皇帝对此非常高兴,在研究商议军队粮饷时,给予了非常丰厚的待遇,每年的花费超过二十万。李国桢还上书请求从内库中获取大量的兵器、火枪和火药,并且请求皇帝亲自书写匾额。皇帝亲自书写了“共武堂”三个字赐予他。不久之后,他代替了恭顺侯吴惟英成为京营的总督,被提升为都督,同时被加封为太子太保。当贼寇进攻京城时,他奉旨守城,采取了多种策略进行防御。三月十六日,他骑着一匹马进入宫殿,汗水湿透了衣服,但侍奉太监因为不是适当的时间而阻止了他。李国桢说:“在这个紧急时刻,君臣之间多见一刻,就能多处理一点紧急事务。”其他大臣们感到惊恐,询问原因。他说:“守城的士兵都疲惫且傲慢,不听从命令,鞭打一个起来,另一个又会躺下。这该怎么办!”皇帝召见他后,命令太监们都上城。到了三月十九日,京城被攻破。
三月二十一日,李自成将崇祯皇帝和皇后的棺材抬到东华门外,设立了一个灵堂,所有经过的官员都不敢进去看。李国桢跌跌撞撞地跑过去,在棺材前跪下,大哭起来。贼军抓住了他,带到李自成面前,他又大哭起来,用头撞地,血流满面。贼人们连忙制止住他,李自成好言好语劝他投降。李国桢说:“如果你能答应我三件事,我就投降。一是皇家祖宗陵墓不可以被挖掘,二是必须用天子的礼仪安葬先帝,三是太子和两位亲王不可以被伤害,应该用古时分封杞国、宋国的礼仪对待他们。”他再三哀求,李自成答应了他,他被扶了出去。
在此之前,皇帝和皇后的棺材是用普通柳木制成的,因为李国桢的请求,换成了上好的梓木棺材。不久,李自成为皇帝和皇后举行了葬礼,用天子的礼仪安葬了在田贵妃的陵园。当时只有李国桢一个人,穿着丧服,步行去参加葬礼,葬礼结束后,他悲痛地哭泣并作了数首诗,然后在皇帝和皇后的墓前自缢身亡。南明朝廷追赠他为太子太师,晋升为侯爵,谥号为贞武。
还有一种说法是皇帝葬礼结束后他就自杀了,另一种说法是京城被攻陷的那天,贼人抓住了李国桢,起初他坚决不跪,贼人再次用危言恐吓他,说如果不听命就要屠杀全城的人。李国桢于是跪下说:“我是为了全城的人民而跪的。”几天后,他和其他大臣一同被贼军追缴银两,被夹棍夹打了两次,当他听说朱纯臣被杀后,就自缢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李国桢掌管着京营,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兵力,皇帝非常信任他。一天,他去见皇帝说:“我统帅的士兵不能说不强,只是缺乏粮饷。”等到外城被攻陷时,他匆忙去报告皇帝。皇帝问:“京营的兵力在哪里?你平时训练的兵力在哪里?”他回答说:“哪里还有什么兵力?我练的兵都已经散了。我只能劝皇帝离开。”京城被攻陷的那天,李国桢被捕,被逼上缴财物,遭受了残暴的酷刑,最后死去。
沈国元在《大事记》中说:先帝和皇后被收敛和安葬时,棺材被更换,有人说是太子争辩的,有人说是李国祯争辩的,还有人说是贼人最初使用了非常简陋的棺材,暴露在东华门外的道路旁,所有的官员没有一个发言的,也没有一个哭泣的,即使是默默参拜行礼的,也只有几十个人。第二天早晨,有一百多名武官和运粮的人向贼人哭诉,贼人才更换了梓木棺材,将棺材移到僧人施茶的庐篷内。当棺材从德胜门暗中运出安葬时,所有官员没有一个送行的,也没有一个哭泣的,于是草草地埋在了田贵妃的坟内。这种说法与许多其他记载中所说的,贼人答应了百官的请求,同意对先帝使用天子的礼仪,并且不禁止人们哭泣和拜祭,派人押送东宫太子出城去长陵斜坡送葬的说法,都不相同。根据逻辑推断,李国祯是世受国恩的臣子,当然有哭泣争辩和自尽的道德义务,因此其他说法未必是真的,太子被贼人忌惮,迫于情势也不可能去守丧和送葬。当时人们的心情各异,他们默默无言,草率行事,这点应该没有冤枉他们。
(https://www.dulixs.com/du/36150/123228.html)
1秒记住立读小说网:www.dulixs.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dul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