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读小说网 > 大明:我一身反骨,你夸我好圣孙 > 第四百五十五章天子亲临

第四百五十五章天子亲临


“既然你们都是我大明的父母官,也知道父母两个字是什么意思。朕也不为难你们,朕只要百姓安康,别的事情该如何就如何!”

再度定下基调之后,朱高煜又才看向群臣。

“工部尚书何在?”

“臣刘旭在。”

工部尚书立马上前一步,他心里面早就知道自己会被皇帝看重,工部也会承受巨大的压力。

但作为臣子,他是一个不字都不敢说。

不是不敢,而是不知道该怎么说。

哪怕是明初,工部尚书,也真的不懂工部。他会管人,但并不懂水利。在大明,懂水利的都是干才,大部分人的本事都不俗,故而官职做不大。

技术型人才跟官僚本质上不一样,再加上自古以来的重农抑商,看轻工匠。

别说是工部尚书不懂水利,整个工部懂水利的都不少。

“工部当中的水利人才,朕全都要了,你把他们调拨到京师,越来越好。”

“臣领命。”

刘旭连忙点头,正要离去的时候,又听到了两个字。

“等等。”

“臣在。”

刘旭连忙低头。

“朕要工部负责整个淮西的重建,无论是百姓的屋舍,还是别的,都要工部一力承担。人力的话,以淮西百姓为主,工匠从京师调拨。现在是六月,朕要你在十月之前,让所有人都从行军帐篷,窝棚里面搬迁到屋子里面,你可有把握?”

“臣有。”

刘旭瞬间冷汗直流,他不敢说自己没把握,一个字都不敢。

“人力物力,你要多少,户部便调拨多少,银子该省的地方可以省,该花的地方也要花。”

朱高煜淡淡说道:“我大明现在不缺钱。”

“臣明白。”

刘旭连连点头,面对朱高煜的时候,仍旧是压力极大。

一时间,他都不知道是自己的压力太大,要是皇帝的气场太足。

......

淮河上,无数战舰穿行。这些随着大明开国之后便封存下来的战舰虽然斑驳,但在水手的操控下,却在淮河的各个支流上面飞速穿行。

而在河边,村落附近,时常会有拖家带口的人在高处求救。

数日过去,水位已经逐渐退散,百姓面黄肌瘦的上船,第一件事情便是用清水洗手洗脸,随后才能吃上一个馕饼。

倒不是朱高煜没钱,苛待百姓。

而是百姓在大水当中虽然幸存,身体机能下降,不能一次吃太多,也要消毒,注意安全。

大明没有太多酒精,但至少可以用肥皂以及干净的水洗手。

这就够了。

朱高煜也在船上,相对于岸边,这里很安全。

“下船,上岸。”

朱高煜吩咐,身边的人却是一脸苦相。

虽然现在朱高煜是皇帝,可还有太上皇,太太上皇,以及太后。

朱高煜北上赈灾无人阻止,朱元璋更是大笑着说就该这样。

但该有的担心,还是有的。

“陛下,这次出来前说好的。”

刘旭苦苦相劝:“这一次受灾的三个府,十八个县,您要是一个接一个的去看,不知道要多久。”

“那正好,你想天天早起去朝会?有那个时间,还不如花点心思,多做点事。水泥调集的怎么样了?”

刘旭不敢贬低朝会,只能转移话题道:“回禀陛下,水泥已经调集完毕,只要等大水退却,就能立刻开始清理淤泥,修筑堤坝,修缮河道。”

朱高煜点了点头:“具体受灾百姓统计的如何了?”

“统计不出来,但三个府十八个县,受灾百姓接近三十万。这还是许多县都在淮北,大部分村落并未被洪灾影响。”

淮西地理位置,不是行政单位。许多县,府都在淮河两岸,甚至山区。淮河两岸也并非全部都是平原,也有丘陵。

十八个县看似受灾严重,但也只有半数人受到影响。

即便如此,这也是一个天文数字。

“你的数据是按照人口推算的?”

“回禀陛下,是户部送来的数字。”

刘旭直接甩锅,让户部背锅。

自己一个工部尚书,哪里知道受灾地区有多少人啊。

“行,那就上岸。”

朱高煜还是选择上岸,在船上很安全,不会出现疫病,更不会出现饿殍遍地的景象。

这是朱元璋吩咐的,虽然朱元璋并未想过真正阻止朱高煜做某些事情。但这样的吩咐,还是一种劝说,表明态度。

朱高煜真的要去做,千里之外的朱元璋朱棣父子根本管不了。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更别说朱高煜是皇帝。

“陛下。”

朱高煜直接不理会,他要看到大明最真实的模样,而不是上报。

他很清楚,自己没有时间十八个县一个个去,但至少要心中有数,知道大概。

“臣拜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打着旗号的官船在河面上就是指路明灯,朱高煜方才下船,就看到了官员迎接。

若是往常,他倒是会骂上一顿。

但现在,他倒是有些问题要问:“百姓情况如何?”

“回禀陛下,除了还无法找到的百姓,淮安府下的县百姓都已经撤离到了安全地带。”

“安全的话,百姓呢?带着朕去看看。”

朱高煜一开口,那官员傻眼,忍不住抬头看向朱高煜身后的赵旭以及李芳。

可惜赵旭装作没看见,李芳则是淡淡道:“陛下有令,你便尽管带路。”

“臣,臣明白。”

那县令这才起身,颤颤巍巍的带路,介绍着此地淮安府的情况。

淮安地处淮河中游,是靠着京杭大运河变得富庶,也是因为京杭大运河没落而没落。

眼下他是重镇,税赋可以匹敌苏州扬州。

只可惜,一场大水让毫无准备的淮安府变成泽国,无数百姓受灾。

天灾之下,并无任何人可以幸免。

哪怕是官员,也是在夜半听到钟声的时候,才发现涨水了。

“府县还好,有人值守,也有新立起来的城墙。府县之外的村镇受损严重,洪水卷走不少人畜,损失极大。”

“百姓赈济做得如何了?过去没粮食,朕不怪罪你们,现在有粮食了,朕要一个答案。”

“回禀陛下,已经开始按照陛下说得,以工代赈。先养民三日,再用民。”


  (https://www.dulixs.com/du/25940/123002.html)


1秒记住立读小说网:www.dulixs.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dul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