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读小说网 > 穿越大唐:这个安史不太乱罗一李泌 > 第618章 挨了叛军一记耳光的李隆基

第618章 挨了叛军一记耳光的李隆基


冬夜里的华清宫,即便廊道悬挂了满满的灯火,却显得依旧有些清冷。

    骊山黑漆漆的轮廓上,覆盖了一层如白霜一样的积雪。

    银色月光照耀下,将清冷与华清宫连成了一片。

    急匆匆行走于廊道上的高力士,虽然披着厚厚的貂皮大氅,却好似受到这片清冷的影响,身体止不住的有些发颤。

    “陛下睡下了吗?”

    走到飞霜殿门前,与守门内侍询问了一句,想了想不等内侍应声,高力士一把推开殿门走了进去。

    看到顶替鱼朝恩的贴身内侍赵全候在殿内,高力士挥手道:“不用虚礼,快去寝殿禀告陛下有河北的急信。”

    “可是有那胡儿身死的消息了?”

    出了边军反叛这样的事,李隆基就算心再大,也不可能一点不在意。

    加之年岁大了觉轻,即便是已经到了半夜也没什么困意。

    一边摩挲着搂在怀里,并且已睡着的杨玉环的脸颊,一边琢磨着平息河北边军叛乱后,该由谁去镇守北境。

    甚至连安禄山兵败未死被俘后,当面如何痛骂的说辞都连带着琢磨了。

    听到前殿的响动,李隆基知道是有人来了。

    这个时候来人,肯定是有关河北叛乱边军的事。

    估计是如之前预料的那样,边军内部自己已经拨乱反正。

    加之能入殿的不是杨国忠就是高力士,李隆基没等内侍通禀,便下了床榻自己披了袍子迈步走向前殿。

    恰巧听到高力士的安排,还未踏入前殿,李隆基便笑吟吟的询问了一句。

    当入殿看到高力士的脸色不对,李隆基脸上的笑意稍稍一滞。

    坐到龙椅之上,指着下方的椅凳示意高力士坐下,李隆基缓声道:“可是叛军那边有了坏消息?”

    高力士缓缓点点头,随后走到龙椅前,将两封密信递了过去,“这是都水监传来的密报,请陛下过目。”

    李隆基打开密报看了几眼,脸色猛的大变,飞快的将内容全部看完后怒斥道:“33ýqxsś.ćőm

    贾循被安贼留在范阳,吕知诲被留在柳城,为何不起兵断安贼退路。

    还有颜氏兄弟二人,更是可恨至极。

    颜真卿居然听安贼照令,领三千五百静塞军去守大河。

    颜杲卿更是无耻,竟然领命防守常山。

    他与李钦一前一后守在井陉是想干什么?!

    是在防备朝堂平叛的大军?

    该死,全都该死!

    叛军无一忠义,河北二十四郡也尽是贪生怕死之辈!”

    事情的走向不但出乎了李隆基的预料,也抽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

    安禄山反叛已经过去十天,河北叛军中不但没一个站出来为他尽忠的。

    河北二十四郡更是悉数投了安贼。

    那可是整整二十四郡!

    每年花那么多钱养的团结兵比猪还不如吗?

    而拿下二十郡之地,叛军只动用了区区几万人。

    使得其余十万河北边军,可以从容的南下直奔大河!

    一旦贼军过了大河,不但洛阳岌岌可危,还会波及到关中。

    这让李隆基不但颜面无光,彻底没了之前想当然的心思,也开始真正着急起来。

    痛骂几句后,竭力平复心中的愤怒,李隆基从龙椅上起身,来回踱了几步恨声道:“叛军来势过于迅猛,已经危及到关中。

    政事堂那边你给传信了吗?那边可又有应对眼下局势的谋划?”

    高力士苦笑道:“初九安贼起兵,到了十四咱们才知道消息。

    而反叛事关重大,一旦做出应对,调兵征民可谓惊天动地。

    没有摸清贼军具体动向与所谋之地,没法做出布置。

    一旦胡乱做出应对,事情将更加棘手。

    因此这些日子老臣与政事堂一直都在打探叛军的动向。

    老臣从皇宫出来时,已经给政事堂抄录了一份密报。

    那边应该也正在想对策。”

    李隆基虽然明白真不能怪政事堂不作为,可短短十日叛军就已经要直抵大河,还是让他十分不满。

    “叛军如此咄咄逼人,政事堂居然还要现想对策。

    打探消息的手段,更是还赶不上都水监半分。

    召集他们议事,怕是还没你我寻思的通透!”

    痛斥了两句政事堂,李隆基重新坐回龙椅,看向高力士道:“你我君臣都是知兵事,更全都领过兵。

    叛军一旦渡河,江淮与关中的水道将被切断。

    不尽快拦住叛军,于我大为不利。

    你觉得当下该如何抵挡叛军。”

    “老臣能想到的,只能是就地招募新兵,先拖住叛军。

    再从河西,陇右,以及朔方,抽调边军回来。

    而想要拖住战力极高的叛军,所募之兵必然少不得。

    且募兵的花销,也要高于以往。

    恐怕这些财帛,需要内库帮着分担分担。”

    高力士在来时的路上就已经开始想对策。

    但思来想去,都没个最好的办法。

    各地实在是无兵可调,各郡县团结兵的数目只是纸上的数目而已,全都是空额。

    十中有二三是实事都要烧高香,根本指望不上。

    能调动的只有驻守在长安的禁军。

    可大唐对外征战几十年,又在各边地立了方镇。

    不但大唐军中的精锐都在各边地方镇,还因开销问题彻底放弃对禁军的操练与武备。

    飞骑、弓广骑以及其他几军空有五万数目,常年不经战事,已经完全沦为仪仗。

    可以说战力不是低,而是非常低。

    光指望这五万人马抵御如狼似虎的叛军,会败的要多惨有多惨。

    能够依靠或是能抵住边军的也只能是边军。

    而最方便调动也是最能打的,其实就是辽东的边军。

    可李隆基显然已经不信任罗一。

    而且罗一做得事,也确实让人不得不怀疑。

    辽东那边的边军就算能调动也不敢调。

    那些只认罗一的蛮兵能不跟着河北一起闹起来,消停留在辽东就算是对大唐立功了。

    朝堂能够指望的只有河西,陇右,以及朔方这三镇的边军。

    而边军之所以称为边军,就是因为身担沉重的守边重任。

    其中朔方还好一些,突厥人倒下后,回纥人与大唐关系不错,边地不那么紧张。

    但河西与陇右面对的却是韧性极强,也是大唐最难缠的对手,蕃人。

    这两镇留下驻守必须的兵力,最终三镇可调的兵力最多只有十万。

    不然叛军还没打掉,就要承受蕃人又打上门来的腹背受敌的被动局面。

    而抽调这十万边军,上嘴气一碰下嘴皮说的轻巧。

    可实际上琐碎的事情极多,时间上根本来不及。

    首先各镇要确定派哪些兵留下驻防,哪些兵过来平叛。

    定夺下来后,又要准备辎重急行至长安。

    到了长安集结整顿后,再奔赴战场抵抗叛军。

    没有一个月的功夫,根本做不完这些。

    可以河北骑军的战力,这一个月的功夫,足够打下潼关,甚至直抵长安城下。

    想要守住关中,就必须在驰援的边军赶来之前,在中原之地尽量迟滞叛军。

    可就算是主防,也需要有兵才行。

    这样问题就又回到了起点。

    如果有兵可用,也不至于抽调边军回来。

    唯一可行,或者说可试的办法,就是招募大量新兵。

    用性命硬生生往里填,来挡住叛军过河,拖到西军驰援。


  (https://www.dulixs.com/du/1740/122838.html)


1秒记住立读小说网:www.dulixs.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dul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