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读小说网 > 澳洲风云1876 > 第753章美洋实力对比

第753章美洋实力对比


  这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大潮,新兴强者纷纷登上世界舞台,一步步蚕食老牌没落帝国的肌体,从中汲取营养,壮大自身,然后把贪婪的目光转向最富有也是风头最劲的英、法等老牌强国。

  虽然暂时没有动作,不代表永远没有动作。

  作为一位拥有深远战略眼光的政治家,麦金利总统知道世界的主要舞台在欧洲,从年轻气盛的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多次的公开表态可以看出,他正在挑战英伦老祖母的威严。

  布尔问题导致英德两国的关系降入冰点,威廉二世支持布尔人的举动和发展海军的设想,无疑触动了伦敦的敏感神经,未来精彩值得期待。

  非洲、远东和南亚属于欧美各国的次要利益,世纪末掀起的殖民狂潮中,非洲已经被各殖民强国瓜分殆尽,唯一能够保持独立自主地位的恐怕就是刚刚击败意大利人的埃塞俄比亚王国,其余地区都有了主人。

  环顾世界

  花旗国只能遗憾的承认,除了家门口的中美洲古巴和波多黎各殖民地,其他已经没有花旗国可以一展身手的地方,注定了将是谢幕演出。

  可惜的是,最肥美的菲律宾落入了大洋王国之手。

  相比较民主制度,封建君主国家只要摊上了一位英明君主,就可以保证王国数十年的昌盛,法兰西的拿破仑皇帝,英吉利的维多利亚女王,扶桑国的明治天皇,还有大洋王国的国王李福寿,无不是如此。

  麦金利总统心中嗟叹不已,思绪浮光掠影的走了一遍,然后定了定神翻开了办公桌上的文件,这是一份华盛顿智囊团综合花旗国与大洋王国优劣之处,给出的综合国力评价报告,等级为机密。

  报告显示;

  在十九世纪末工业化浪潮中,钢铁是现代工业的基础,也是衡量国家工业实力的主要尺度,除此之外还有石油,机械产业和工业化进程等指标,能源结构的变化则表明经济发展的程度。

  智囊团的机密分析报告,是围绕着上述几点进行论证,科学而缜密,揭开了笼罩在大洋王国头上的神秘面纱。

  花旗国的钢产量1863年不足2万吨,伴随钢铁冶炼技术的改进,1864年采用先进的贝塞麦炼钢法。1868年,又改用西门子一马丁敞炉炼解法,钢产量大幅度增长。

  至1890年,为427.7万吨,超越了英国第一次占世界首位。

  至1897年,钢产量为1,018万吨,生铁产量1379万吨,占全世界产量的1/3份额,进一步扩大了领先优势。

  大洋王国的钢铁工业是从1877年起步,前几年的产量一直徘徊在7~8万吨之间。

  真正的钢铁工业腾飞是从1885年开始,随着松江大型钢铁冶炼基地的建成,国内制造船舶工业高速发展,当年的钢铁产量达到了51万吨。

  十二年后,至1997年,大洋王国的钢产量达到了365万吨,生铁产量520万吨,这一产量仅次于美英德三国,位居世界第4位。

  考虑到人口因素

  大洋王国人均钢铁占有量达到了花旗的71.4%,而且近年来增长速度强劲,资源充沛,具有进一步发展的巨大潜力。

  回过头再来看看煤炭和石油产量对比;

  花旗国的煤产量1860年为1450万吨,1897年煤炭产量为2.35亿吨,占世界煤产量的32%。

  花旗国石油在1859年刚刚打出第一口井,1860年为50万桶,1897年已年产5860万桶。

  大洋王国煤炭产量在1876年至1880年没有明确的统计,粗略估计约在160万吨至200万吨之间。

  1897年度,大洋王国煤炭产量为8900万吨,优质煤炭不但供应本国所需,而且远销东南亚,扶桑及花旗国西海岸,远达到西亚和索马里州。

  1887年,其打出的第一口油井在婆罗洲所属巴厘巴板油田,以后产量增长迅猛,如今已经达到年产600万桶石油规模,5年后,有望猛增至2000万桶水平。

  在上述领域

  大洋王国正在奋起追赶,人均占有煤炭、石油产量的水平约为花旗国的85%和  22%,考虑到其巨大的资源储备水平,绝不能小觑之。

  在轻工业领域,以纺锭为例;

  花旗国1897年达到8009万纱锭,而英国只有4883万纱锭,大洋王国已经达到了1.1亿纱锭,位居世界首位。

  这其中

  大洋王国占据世界市场82%的羊毛粗梳纱锭和精梳纱锭居功至伟,占据其轻纺工业的95%以上产值,,但不可忽视的是莫桑比克地区的棉纺织业高速发展,后劲十足。

  花旗国居于领先地位的还有交通和机械领域;

  南北战争之后,花旗国交通运输业也有迅速的发展,1860拥有铁路线3万公里,至1870年为8.55万公里,1890年26.9里,1897年为32万公里,占全世界铁路线的一半。它有力推动了花旗国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加快了全国性市场的建立。

  大洋王国1897年的统计数字为3.17万公里,仅为花旗国十分之一。

  经过数十年发展,花旗国的机器制造业成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业之一,随着各种机械制造、农机、蒸汽机、机车等专业工厂和镗、车、钻、刨、铣、磨等金属切削机床的完善,世纪未花旗国的机器制造业已相当完备,门类齐全。

  与之相比较

  大洋王国机床制造设备大多从国外引进,只能制造一些水平不高的机床,属于明显的工业机械短板。

  在列数了花旗国优势之后,也要看到大洋王国独具特色的领域,综合而言就是小而精,优势强大,短间内不可撼动。

  以新兴的汽车工业领域为例;

  1887年,花旗国全国三家汽车厂生产的汽车只有43辆,完全属于手工作坊性质。

  在同一年,大洋王国十几家汽车工厂,生产了超过12100辆汽车,这其中既有传统的高档“皇冠”牌汽车,有中档“星辉”牌汽车,还有普及型的“大众”“福田”牌汽车,汽车生产毫无疑问居于世界首位。

  农用机械领域

  1887年花旗国生产1.77万台套农用机械设备,大洋王国生产了6.21万台套农用机械设备,不但涵盖手扶拖拉机,大型4轮拖拉机,而且拥有小型履带式拖拉机,全系列柴油机生产能力,占据农用机械市场的63%份额,遥遥领先于欧美同行。

  橡胶轮胎领域,无论是汽车、农用机械或是自行车使用的橡胶制品,97%出自于大洋王国。

  此外,大洋王国出产的羊毛,天然橡胶,烟草,自行车,香料都占据世界份额的6成以上,高档羊绒产品占据100%,特产优势十分明显。

  1898年2月

  位于红河谷的地铁内环线26公里先导线投入正式使用,后续地铁线路依然在紧张施工中,这是世界上第3条投入正式使用的铁路线,仅仅落后于伦敦和波士顿。

  1897年1月,波士顿长1英里半的“地下铁道”首次建成。

  从技术水平来说,波士顿地下铁路虽然抢先开通,但更多的具有实验性质,而红河谷地下铁路已具备实际运行能力,开始担负社会交通运输重任,期间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

  智囊团的报告进行了综合和全面的比较,从工业化水平乃至于各细分领域,都给出了相当中肯的意见。

  麦金利总统从报告的字里行间中,能够看到一个欣欣向荣的强国正在崛起,所欠缺的不过是时间的沉淀和人口,假以时日,能够与花旗国隔着遥远的太平洋分庭抗礼。

  太可惜了,也许花旗国错失了历史上最后一个踏足亚洲的珍贵机会。

  想到这里

  麦金利总统忽然记起来,根据西班牙人近期的不完全统计,吕宋群岛上生活着大约900万人口。

  这其中西班牙人及其家眷只有不到2万人,华人移民约80余万,印度及南太平洋移民约有十几万人。

  考虑到大洋王国已经拥有3700万人口,再加上这900万就是4600万,用不了两年就可能突破5千万人口规模大关。

  这样的人口规模已经追进了奥匈帝国,超越了英国和法国本土人口,在这个以人口论英雄的时代,人口多就意味着军队规模大,战争潜力强。

  美利坚作为传统的移民国家,经每年流入美利坚的欧洲和各国人口约在130万到150万规模,再加上人口自然增长,每年的人口增长绝对数字相当可观。

  也正因为此

  麦金利总统对大洋王国未来的发展,保持着忧虑和谨慎欢迎的态度。

  如今两国政治关系冷淡,出于长远的考虑,花旗国远东和南亚的利益无法迴避大洋王国这个地头蛇,为了国家利益,既然打不了那么就要发展成为朋友,而不是敌人。

  横亘在两国关系中的最大问题是国会推出的“歧视华人移民法案”,大洋王国多年以来一直坚持不懈的抗议,也针锋相对的出台了限制花旗国公民的法案,其实也是歧视法案。

  这个问题不解决,两国关系就难以转暖。

  看来,是时候推动国会废除该项法案,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这是一项早应该抛入历史垃圾堆的法案。

  近5年来

  根据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的统计,来自神州大陆的移民逐年急剧减少,从以前每年数万人减少到如今的区区三五百人,反而是日籍移民急剧增长。

  仅仅数年前的夏威夷事件,就直接导致了高达8000余名日籍移民的进入。

  对于这些个子矮小如侏儒,长着罗圈腿,而且讲着叽里咕噜听不懂话的扶桑人,粗鲁的花旗国牛仔可是没有什么好态度,名种打压嘲讽和欺辱一直不断。

  所以,现在西海岸花旗国牛仔的矛头主要针对扶桑移民,转移了社会主流白人群体的视线,这对麦金利总统在国会推动废除“歧视华人移民法案”是个好消息。

  实在不行的话,还可以与国会强硬的白人至上主义者妥协,这些人在国会的影响力极大,双方可以达成私下交易,出台一项限制日裔移民的法案,以换取废除歧视华人法案,达到双赢的目的。

  至于在交易中受到损害的扶桑国利益,呵呵……谁会在乎呢?

  扶桑国没有美国社会急需要的全品类农业机械,没有橡胶,烟草,蔗糖,香料,羊毛甚至优质炼焦煤,没有汽车,海产品和各种瓜果,肉类罐头,甚至连奶糖、红肠和澳式薰肠都没有,只有咸菜加米饭团,谁会在乎他的意见?


  (https://www.dulixs.com/du/16382/682016068.html)


1秒记住立读小说网:www.dulixs.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dul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