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读小说网 >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 第527章 薅羊毛与盐税改革

第527章 薅羊毛与盐税改革


    扬州城,明商银行扬州分号。

  程之英一时都没耽搁,匆匆赶来会见传说中的明商银行东家吴掌柜的。

  借高利贷这种勾当,自古便有,明朝时的民间借贷更为活跃,万历时期的《通州志》中说:“方其谷秀于田,则有催租之胥,放债之客,盼盼然履亩而待之;比其登场,揭囊负担者喧嚣满室矣……”

  农民丰收在望的时候,官府里的“催租之胥”和放高利贷的“放债之客”就已经做好了准备,等到收割完毕,这些人则“喧嚣满室”,农民一边给官府交税,一边给放债者付息,最后实际收入能有几何

  除了农民借贷,官员借贷也是常有之事,一些候选官和新选官,打通关节花费巨大,往往要向人借贷,等到官员正式上任,放债者如影随形,宛若仆人。

  程之英看到吴掌柜的第一眼,便觉得此人年轻!

  虽然吴掌柜故意留着胡须,穿着也很讲究,但程老爷见人无数,眼光何其毒辣,一眼便看出眼前之人的年龄不过三十。

  在惊讶的同时,程之英暗暗放心,年轻人嘛,比那些老油条好对付多了,想来几番过招客套后,对付给的利息应该不会太黑。

  吴掌柜便是吴忠的弟弟吴诚,而明商银行则是吴诚按照朱慈烺的要求建立的票号,以皇家集团的财力支持运行,短短数年便颇有名声。

  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

  在扬州城的徽商,家财上百万的是巨富,二三十万的都算是中小商人,作为盐商巨富,程之英的姿态摆的很高,与吴诚打了招呼后便大大咧咧的坐在太师椅上,很有范儿。

  他并不觉得自己是来借钱的,相反是位大顾客,这个明商银行应该有求于他。

  面对眼前这位逼气十足的程巨富,吴诚摸了摸八字须,笑呵呵道:“程掌管的,不知您要用多少银子?”

  程之英道:“十万两白银,取利多少?”

  吴诚满脸堆笑,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然而他说出的利息,却像刀子一般桶着对方:“每月取利三分。”

  “这么多?”程之英面皮一抖,有些意外。

  取利三分,十万两银子便是月息三千两,一年三万六千两,三年的话就要赶上本金了。

  程家一向放贷给别人,取利因人而异,有时甚至提到了四分,然而这是他第一次借贷,这番滋味有口难言。

  他说道:“某打算拿一百万两银子,取利能否少些?”

  吴诚笑呵呵道:“程掌柜见谅,这个没法少。”

  程之英微怒道:“你们这所谓的银行,做生意怎么能这般黑呢?”

  吴诚笑而不语,这奸商平日放贷给别人高至四五分,却说三分的黑,真是无耻。

  吴诚忽然一本正经道:“《大明律》规定:“凡私放钱债及典当财物,每月取利并不得过三分,年月虽多,不过一本一利,违者笞四十,以余利计赃,重者坐赃论罪,杖一百,我明商银行依《大明律》规矩,以三分为线,合法经营,如何黑了?”

  眼看时间一点点的过去,程之英不想与之扯皮浪费时间,只得道:“若是吴掌柜能少一些,程某还有朋友可以介绍过来......”

  吴诚淡淡道:“无法再少了,程掌柜若是不想借,那就请回吧,吴某还有几位盐商顾客要接待。”

  他心中冷笑,错过了我这家店,等日头落了,你全家都要被抄,还跟我这讨价还价呢!

  程之英心中气急,又不敢表现出来,只得忍气吞声道:“好,就三分利,拿一百万两银子来!”

  吴诚一招手,立时有两个小厮端着厚厚一沓的银票而来,另一名小厮则端着笔墨纸砚,开始立文书。

  “三年为限?”程之英指着文书上的协议,瞪着眼睛惊呼。

  吴诚肯定的点点头,道:“《大明律》规定年月虽多,不过一本一利,按照我们银行的取利,三年利便达到了本金数目,要是超过三年,余利就要计赃,就要坐赃论罪,我是大明合法商人,坚决不作奸犯科。”

  吴诚的态度很强硬:“就以三年为限,程掌柜要是觉得不能接受,不借便可。”

  程之英恨恨的签字画押,拿着银票就走,临走时还不忘将明商银行赠送的一袋铁观音茶叶拿走。

  待程之英揣着银票走后,吴诚对着外面喊道:“有请下一位盐商.....”

  按照明商银行幕后大老板朱慈烺的意思来说,这些奸商压榨百姓已久,不知昧着良心赚了多少黑心钱,即便是抄了他们的家都难解心头之恨,必须把他们榨干,把他们当钱罐子,连本带利让他们吐出来!

  比如这程家,三年就要还一百万两银子,加上其他盐商借贷,相当于每年白送成百上千万两银子,可以说是长期敲竹杠。

  历朝历代,官家从不惧高利贷纠纷,比如《金瓶梅》中的西门庆,放高利贷就是他的生财术之一,西门大官人身在官场,是五品秩的武官,虽没有直接官商运作,但暗中却又李智、黄四二人从中搭桥。

  《金瓶梅》作者是明朝人,写的很多情节反映的都是明朝的事,与《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并称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四大奇书”,若不是《金瓶梅》内容有些低俗,也不会让位给《红楼梦》了......

  当天下午,各大盐商再次齐聚扬州知府衙门,一个个尽然有序的补缴盐税,有的使用银票,有的则让家丁抬出金银。

  整个知府衙门大院变成了一座进山,煞是震撼。

  还有一些实在凑不足税款的,又不愿变卖家产,更不愿借贷的,抱有一丝侥幸前来观望。

  对于这些人,朱慈烺毫不留情的下令抄家,将拖欠税款的盐商一家老小全部发配到东番,为开发宝岛出一把子力。

  至于他们的家产,自然充公了。

  那些找明商银行借贷的盐商们也好不到哪去,本想着靠盐业东山再起,三年后还款,然而朱慈烺接下来的动作,让他们如坠冰窖,顿时傻了眼。

  朱慈烺以纲盐法日益败坏、浮费日增、官盐滞销、私贩猖獗为理由,正式下令废除刚盐法,取消盐引制度!

  此后盐业由朝廷专门生产,批发低价售卖给商人,再由商人零售给天下百姓。

  也就是说,朝廷控制定价权和生产权,降低盐等生活必需品的可牟利价值,不过这样一来,就意味着朝廷通过控制盐业获得的利润随之减少。

  刚盐法的废除,打破了盐商的世袭垄断权,对徽商的冲击不可谓不小,连张大彪都愣住了。

  朱慈烺此举一是为国为民,二是为了敲打日益做大的徽商,别以为势力大了,翅膀硬了就可以乱扑腾,在本宫眼里,尔等不过是牛羊,本宫给你们一把草吃,你们才有的吃,想变成以往的资本家、大财团,梦里可以实现。

  不过对于补缴盐税的盐商们,朱慈烺并没有赶尽杀绝,如果让他们没了经济来源,那明商银行的贷款怎么办?岂不是没羊毛薅了?

  朱慈烺专门成立了盐政司,负责生产食盐,同时负责招标代理商人销售,那些盐商便是现成的代理商,不仅有有销售渠道,还有现场的铺子。

  以往的纲盐法是大盐商负责一条路,包括定价什么的,现在他们只负责销售,定价是盐政司的事。

  凡是持有盐政司的批文,皆可领票行盐,盐商们也无法做到垄断。

  为了防止哄抬盐价,朱慈烺特地下旨规定:大明上下一体定价,盐价十文钱到五十文钱之间,靠近盐场的省一律十文钱一斤,原理盐场的地方,比如四川等地,售价五十文钱,各省不同,硬核规定。

  制盐的成本大概是两三文钱一斤,加上给灶户的补贴,一斤卖十文钱也能赚一半。

  因为距离远的地方需要大量的车船运费,成本随之提高,四川等地卖五十文钱也能接受,毕竟之前的盐价都是三百文一斤的。

  一旦官盐价格极低,走私盐也就没有了生存余地,变相的从根本上打击了走私盐集团。

  随行的李岩想了想,躬身道:“殿下,臣有一言,若是当地官府暗中加价......”

  朱慈烺呵呵一笑,开口道:“暗中加价?好事啊,谁要敢加价,本宫就抄了谁的家!让他们尽管加!”

  李岩暗暗点头,这倒是个发财的路子,只要中央监管力度强大,地方那些官员掀不起什么大浪。

  朱慈烺又道:“在盐政司再设一监察处,类似巡盐御史,只要发现一处地方加价的,官升一级,赏银千两!”

  他相信,盐政司监察处的官员为了自己的官路和收益,绝对会变得非常积极,无时无刻的擦亮眼睛,把地方官府盯得死死的。


  (https://www.dulixs.com/du/15574/514372748.html)


1秒记住立读小说网:www.dulixs.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dul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