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读小说网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17章 舌战群儒-上

第17章 舌战群儒-上


  李素听张亮提到的那些质疑殿兴有福论的家伙,貌似也没什么重量级人物,便没放在心上。

  这个局面,也算在预料之中——绝大多数治学严谨、专注正道的大儒,并不想质疑殿兴有福的理论基础,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想质疑的点,政治上都是大逆不道的。不如就藏在心里不说了,或者等将来弃官下野躲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再说。

  而董扶、华歆这类人,甚至包括如今还没被陶谦举茂才的王朗,都是汉末比较著名的喜欢预言“天命所归”的人。

  动不动就是预言哪儿有天子气、要么就是大放阙词说什么“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这种类型的学者,就喜欢假装承认“殿兴有福论”的理论基础,来进行历史案例分析,以“友好学术交流”的姿态,从具体案例中找出李素自相矛盾的地方。

  说白了,就是一个加强版的《蔡李公问对》。

  想来就来吧!真理越辩越明。

  侍中董扶学界威望与辈分虽高,但他已经太老了,战斗力不行。

  至于华歆,呵呵,如今一介尚书郎,不足为虑——别以为带尚书二字就觉得牛逼,加上一个“郎”就不值钱了,基本上都是孝廉入仕后累计三五年资历,就是尚书郎了。比如之前给李素抄书拿润笔的钟繇,也是尚书郎。

  当然了,华歆这人的威胁,倒也不仅仅靠官位,而是此人学界辈分比较高。

  他与辽东关宁,当年同拜于马融门下,算是马融最年轻的一批弟子,所以理论上他俩是跟卢植、郑玄同一辈分的。

  ……

  李素在雒阳盘桓两日,一直期待皇帝在朝会献功之前会单独召见、了解情况。

  但看来他是白准备了。

  也许灵帝对于张举授首并不是很上心,也可能是觉得看了刘虞的书面奏章已经够了。

  李素把他抵京的手续办了之后,当值的宦官只是随口交代了几句,让他上元节当天直接按班到南郊太一坛等候,依宣召以礼觐见。

  李素还想问问当天大朝会的安排,却被告知没有单独的朝会。

  皇帝会在太一坛完成上元祭礼后,就地跟百官处置一些重要的朝廷大事,就算是办过朝会了。

  考虑到汉灵帝一贯的荒唐、多年不亲自参与朝会只让十常侍通传,李素立刻相信他确实干得出这样的事情。

  皇帝肯亲耳听百官哔哔已经很给面子了,还想挑地方?

  上元节当天,天还没亮,大约才凌晨寅时,李素就很积极地起床了,只带了赵云一人,穿着红色的朝服,骑马出城去南郊排队等候。

  赵云只是负责沿途保护李素罢了,外加一会儿要负责捧装人头的木盒,所以也没穿盔甲,同样是红色袍服、只带了一把佩剑。真到了面圣的时候,剑也是老远就要存起来的。

  汉朝官服并没有那些鸟兽花纹级别,东汉尚火德,百官都穿红袍,从衣服上不容易看出官位高低。

  李素和赵云都是第一次面圣,所以小紧张是免不了的。

  做官做到一千石,皇帝都没见过的,也是大有人在。

  而且面圣朝见的时候,列队也不是按品秩的,李素虽然一千石,但因为是召见的外官,只能排在最后面。很多比六百石的侍郎、更低级的尚书郎,都排在他前面。

  如今的侍郎和尚书郎,都是尚书台的低级官员,当尚书郎五年以上还不得升迁外调的,一般都会给转正职级为侍郎。

  晨光熹微,大约到了卯时三刻,百官早就在太一坛前排列整齐、等候许久。

  刘宏终于施施然乘着六御的金根车出现了。

  随着天色放亮,周遭火把被熄灭,李素才看清了太一坛上的青铜喷泉造型。

  原来是一只巨大的青铜龟蛇雕像(玄武),怕不有十几万斤重的铜。龟背上立了一根铜柱,龟尾的蛇则沿着铜柱缠绕而上,典礼开始后,玄武的蛇口与龟口就同时往外猛烈喷水,对没见识过的汉朝人而言,算是蔚为壮观了。

  但李素见多了喷泉,估摸龟背上那根铜柱应该是空心的,就起到水塔的作用。铜柱后面肯定还有其他往上泵水添水的机关。

  皇帝刘宏远远看去身体虚胖,始终也没走下来逛几步,祭典致辞也都是刚上任的太常卿马日磾帮他读的,刘宏就全程看着马日磾表演。

  “真是浪费啊,这些铜拿去铸钱,起码有一万贯了,就拿来做个铜喷泉雕像。这还没算加工工艺的靡费。”

  李素暗暗摇头,没兴趣再看典礼的细节。

  一番跳大神的奇怪操作之后,祭典终于结束,皇帝也登坛受拜,进入朝会环节。

  朝中大臣们,都好几个月没在朝会上见过皇帝了,想要表现的人肯定不少。但他们的表现欲注定要被插队了。

  十常侍中位列第二的赵忠,气定神闲走到皇帝与百官之间,下令召幽州献功使者觐见。

  百官们窃窃私语,张举被斩送的消息,皇帝四五天前就知道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朝臣们品秩高、消息灵通的当然也知道。但更多还是混日子不知所云的。

  “幽州別驾、护乌桓校尉拥节长史李素觐见,献伪帝张举首级。”

  随着赵忠的解说,李素小步快趋上前,赵云在旁边捧着木盒,脚步也丝毫不慢。

  “哈哈哈哈,称帝?流窜幽冀之地就敢称帝了?不到半年就授首,真是可笑。”刘宏居然当着朝廷百官哂笑嘲讽起来,也不顾天子威仪。

  百官也知道皇帝是个什么样的,本来就望之不似人君,也不好多说什么。

  “快点呈上来给朕看看,那张举究竟是何模样。”刘宏命令赵忠下阶去接人头,赵忠立刻照办。

  只可惜人头已经用石灰腌了一个多月,早就彻底黑了,哪能看清面目,刘宏稍微看了一眼,就一脚踢开木盒:“如此污秽之物,拿走拿走。鼠辈作乱,该有此报!”

  赵忠端开之后,刘宏的心理阴影似乎一下子就驱散了,很快又像个没事人,指着下面的李素询问:“你是怎么说服丘力居斩杀张举的?”

  李素:“幸赖陛下天威、大汉天命,乌桓单于丘力居听臣解说天命后,深感张举定遭天谴、与之合作不得善终,故而斩送。此外,乌桓叛乱诸部缺粮,亦是重要原因。”

  李素说话很稳妥,最后不忘补上一句乌桓缺粮。免得落人口实抨击他拍皇帝马屁、被人喷成“谄谀之臣”。

  但刘虞给乌桓人补足欠饷,这一点是绝对不能说的,所以钱的功劳就得全部说成是“丘力居也相信了天命始终在汉、殿兴有福”。

  刘宏听完,愈发飘飘然起来:“你很会说话嘛,仅凭口舌之利就能说服胡人,天下已经几十年没见过如此舌辩之士了。”

  李素:“不敢,天命本就在汉,只是胡虏与无知愚民不知解读。臣之言,便如拨云见日,其功在日,拨云者岂能贪天日之功为己有。

  何况斩送张举只是小功,张举死后,右北平、辽西诸郡叛军犹存,全赖刘使君及刘都尉、公孙长史并力用命,方才收复各郡。”

  天命和真理本来就摆在那儿,李素只是解读,不是发明真理。

  孔子说的“述而不作”,也是这个道理,人家以天道发现者自居,而不是天道发明者。

  刘宏听得越发高兴,而其他朝臣,更是深受震撼。

  因为他们哪怕提前知道张举是被外交斩送的,但在李素亲口解说之前,他们也不知道李素跟丘力居到底说了啥。

  现在李素当面说清内幕,居然是跟胡酋谈天命就让胡酋投降了,那得多夸张的政治哲学和正统论功底啊!

  “殿兴有福论,在实战中对于招降纳叛威力那么大的吗?那将来能不能用来跟凉州羌人打仗的时候用用?让羌人酋长自己发现自己没前途,直接投降算了。”很多不看好李素的大儒,内心不无恶意地想道。

  “他既然牛吹得那么大,到时候就怂恿陛下,把这个李素再派到其他难搞的胡酋那里,让他一个个去提出无理过分的要求,等那些胡酋受不了了,一刀把李素剁了,也就不用我们逞口舌之利跟他辩驳了。”另外几个自命口才与辩论之能不凡的朝臣,更是心生歹毒,毕竟同行是冤家嘛。

  这就像是一个阴毒大律师对另一个阴毒大律师的怨恨,不需要理由。

  幸好,他们还没有机会开口,刘宏就没心没肺地亲口给李素找了个麻烦的问题:

  “李爱卿,你与蔡邕合著的《殿兴有福论》和问对,朕也让赵常侍给朕讲过了,确实挺有趣,那朕倒是想问问,既然当年我大汉得天下,是因为高祖皇帝殿兴有福,那我们还用不用再祭陈胜了?陈胜只是个首倡遭了天谴之人,按你这么说来,跟项逆也没什么区别嘛。”

  李素心中微微一凛,他估计皇帝是想不出这种问题的,肯定也是别的朝中大儒借着讲故事的机会,埋下了怀疑的种子,想要给殿兴有福论的反驳下眼药呢。

  在此之前,汉朝人对于陈胜吴广的态度还是比较正面的,毕竟人家首倡反秦,是被秦军杀了的,刘邦争天下时已经不需要跟陈胜冲突。

  刘邦当皇帝之后,就在芒砀山圈地,划了三十户人家给陈胜守墓,这三十户的税赋也不用上交,都算是养护陵墓的开支。到汉武帝的时候还加祀了,此后汉朝一直没亏待这方面的祭祀。

  很明显,出主意的人,并不想正面反驳“殿兴有福”,反而是想把这个理论推广到边缘,甚至偷换概念诱敌深入,逼着李素多走一步。

  毕竟真理也是有适用范围的,多走一步就不是真理了。

  李素深呼吸了一口:“陛下,臣以为,按殿兴有福之论,陈胜之祀当与项羽同。”

  “什么?这不是改了高祖皇帝以来的规矩了么?真是猖狂啊!”群情立刻汹汹,很快就有两个大儒想跳出来了。

  “陛下,臣弹劾李素妄言天命!”一个三十岁出头的大儒,一副光脚不怕穿鞋的姿态,出班奏请,正是初生牛犊的尚书郎华歆。


  (https://www.dulixs.com/du/14206/575193152.html)


1秒记住立读小说网:www.dulixs.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dul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