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6【周赫煊吾师也】
1923年初,55岁的蔡元培因“罗文干案”远走欧洲。
所谓“罗文干案”,就是曹锟为了推翻当时的内阁,强行挪置罪名搞出来的把戏。司法机关一次次判罗文干无罪,曹锟指使手下一次次抗诉。司法官员不愿意胡乱宣判,曹锟干脆把办案的检察官全部撤职,重新换上一批,结果还是判罗文干无罪。
说起来,民国时期真不缺坚持原则的官员,比如那两批顶着巨大压力维持司法公正的检查官。
可惜没啥卵用,最后曹锟还是强令检察长对罗文干提起公诉。
蔡元培就是那个时候走的,他对北洋政府彻底失望,干脆远赴欧洲游历治学去了。
本来教育部就缺钱发不起工资,全仗着蔡元培在维持,并在动荡的时局中,竭力为全校师生遮风挡雨。他这么一走,北大的日子就更难过,都盼着蔡校长能早些回来。
1924年底,贿选总统曹锟去职,北大师生致电蔡元培:“校长你快回来吧,那个王八蛋总统已经跑路了!”
1925年初,段祺瑞召开善后会议,北大师生致电蔡元培:“校长你快回来吧,老段是个讲理的好人!”
1925年4月,北洋政府和法国签订合约,北大师生致电蔡元培:“校长你快回来吧,庚子赔款有着落了,这回是金法郎哦!”
1926年初,蔡元培终于回国,却始终逗留上海不肯北上,北大师生又致电说:“校长你快回来吧,国家可以没总统,北大不能没校长啊!”
1926年4月,张作霖派兵包围北大,北大师生致电蔡元培:“校长你快回来吧,这些当兵的好口怕!”
蔡元培不敢回去,他怕被吴佩孚给弄死。
吴大帅前阵子接受英文报纸采访时说:“中国有过激主义,始于孙文……北方则有蔡元培……中国年少之士被其所毒,非加遏制,则政府难安。”
吴佩孚虽然向张作霖妥协了,但他在北平还是很有势力,他认为学生闹事都是蔡元培教唆的,这种情况下蔡元培怎么敢回去?更何况蔡元培积极为北伐造势,已经遭到孙传芳通缉。
北大那边都快哭了,由于政府不发工资,老师们过得本来就苦。当局还大肆逮捕残害学者名人,动辄冠以赤色分子的罪名枪毙,现在好多教授都往南边跑,再这么下去学校就只剩个空架子。
所以——校长你快回来吧,我们实在撑不住了!
……
上海租界。
爱妻周峻拿来三封信和一张报纸,苦笑道:“北边又来信了,其中一封还是登在报纸上的公开信。”
“唉,值此时局,我又有什么办法?”蔡元培首先接过报纸看起来。
报纸上的公开信是周作人写的,他先在信中消除了蔡元培复职的政治顾虑,再举出北大如今面临的困难,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校长你快回来吧!”
蔡元培扫了几眼便把报纸放到一边,又拆开另外两封,都是劝他早点回北大当校长。
直到第三封信打开,蔡元培才细细阅读起来,那是梁簌溟写的教育救国理论,希望他牵头重建中国教育会。
蔡元培从事教育工作多年,深知其中的艰辛。
中华民国成立之初,教育部便明文规定:小学、师范、高等师范免收学费。
《教育宪法》还规定:教育、科学、文化之经费,在中央不得少于预算总额的15%,在各省不得少于预算总额的25%,在市县不得少于预算总额的35%。
然并卵!
连北大这种知名学府都发不起工资,更别提那些穷乡僻壤的小学校。民国的各种法律法规看上去很美,然而都是空中楼阁,根本就无法实现。
梁簌溟在信中写道,他希望绕开政府和军阀,通过社会筹款的方式办学,把资金集中在小学基础教育方面,办成一所是一所,只要能多培养几个识字的国民就算功德无量。
民国文人大多口号喊得响亮,但却没有实际行动。梁簌溟却是个务实派,想到了就去研究、就去做事,他后来还写了副对联: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蔡元培读罢此信,颇有些意动。他这几年的学术研究已经告一段落,在上海除了宣传北伐外,便没有其他正事可做,重建中国教育会还是大有可为的。
至于信中提到的周赫煊和《大国崛起》,蔡元培对妻子说:“我出去一趟。”
蔡元培自然是出门去找《京津泰晤士报》,他朋友众多面子大,很快就把最近二三十期的报纸拿到手。
一篇篇文章看下去,蔡元培不禁感到惊愕。他常年游历西方,对欧美学界的情况知之甚深,还真没有哪个西方学者,能把世界各大列强兴衰研究得如此清晰透彻。
这种高端历史学术人才,随便去欧洲哪所大学,都绝对能轻轻松松担任教授职位。
但周赫煊到底是从哪条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怎么以前完全没有听说过?
蔡元培连夜读完《大国崛起》,先是给梁簌溟回信,接着又写信给国民政府教育委员长、中山大学代理校长经亨颐:“吾弟子渊惠鉴:近日偶得一书,名曰《大国崛起》,历数世界列强兴衰,通篇金石之言。吾观之如醍醐灌顶,获益良多……”
蔡元培这封信是把《大国崛起》推荐给经亨颐,希望他邀请周赫煊到广州教书,切莫放过这个人才。就算请不到人,也可以把《大国崛起》的内容,当做课外读物给学生们看。
经亨颐在民国教育界也是个传奇人物,六年前他被调离浙江第一师范时,全校学生自发罢课游行,被军警开枪打伤数人。有一个叫朱赞唐的同学悲愤难当,竟夺过警察手里的刀当场自杀。
学生宁肯用性命去挽留校长,可见经亨颐多么受尊重。他身边的拥护者曾有这些人:丰子恺、朱光潜、朱自清、夏丏尊……
蔡元培将收集好的报纸,连同信件一起寄去广州。经亨颐读完《大国崛起》后,疯狂打听周赫煊的下落,最后从《字林西报》的记者那里得到消息,立刻致电天津的好友代为邀请,希望周赫煊能够到中山大学担任教授。
与此同时,《大国崛起》也在广州这个革命重地迅速流传。《字林西报》和《京津泰晤士报》一报难求,青年学生们用手抄的方式编集成书,各种版本的手抄本在学校里竞相传阅。
经济专业的学生把荷兰当做榜样,认为商业金融也能富国强民;军校学生认为中国该学德意志,只有铁血统一才能实现民族复兴;机械化学专业的学生尊崇英国,奉行科技强国、实业救国的路线……
似乎所有人都能从中找寻到救国之道,一时间《大国崛起》成为广州各大学校的流行读物。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周赫煊,也被青年学生们视为偶像,甚至有人高呼:“周赫煊吾师也!”
(https://www.dulixs.com/du/13978/350434169.html)
1秒记住立读小说网:www.dulixs.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dul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