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读小说网 > 神秘让我强大 > 第二千一百零七章 借壳练兵

第二千一百零七章 借壳练兵


建福之地,某处河运码头。

        一位秀才正在等待船支,准备进省城考举。

        他在码头上等了又等,这时看到终于有合适的客船来了,立刻上前去。

        而在这时,又一艘小些的船来了,插着一面黄色旗子,上书四个大字:“快运船行”。

        “这位秀才公,坐我的船。”大船上的船家喊道。

        “喂,秀才,来我船上,保你安全到省城。”黄旗船家喊道。

        秀才看了看就要上大船。

        大船肯定比小船舒服。

        而在这时,码头一位力工低声道:“秀才老爷,还是上黄旗船的好。”

        “这是为何?”秀才不解道。

        “黄旗船是巡抚老爷家开的,您既然是考举的,难道不给巡抚老爷一个面子吗?”力工小声道。

        “说的也是。”秀才于是上了黄旗船。

        大船看了之后顿时喊道:“我的船资比他家的还少1两银子了。”

        路途遥远,盘缠也是昂贵的。

        一行几百里路,往往要数两甚至数十两银子,坐船还是便宜的,乘坐牛马更加昂贵。

        所以一般人出不起门,即便举人进京赶考,往往都要借钱筹备盘缠的。

        秀才挥手。

        心中却想道:“等到我将来一路中了进士,非要好好弹劾这些勾结贱商,盘剥百姓的贪渎不可!”

        黄旗船洋洋得意地离开了。

        一路上,秀才倒也没有吃太大苦头,只是体验也就那么一回事。

        但速度的确快。

        不是船快,是过各处关卡快,大部分关卡不用缴税,不用查验,一路畅行。

        只有极少数几处藩王关卡,需要缴纳,也是客气的很,缴纳了就提前放行。

        别的船要让道。

        这速度就要比别的船快上好几天了。

        很多关卡就是故意折腾你,即便你缴纳了银子,还要慢腾腾放你过去。

        总之若是没有背景,那是休想做这门生意的,好货也能放烂了。

        好在船家倒也客气周到,没有给什么脸色。

        毕竟是个秀才。

        身份还是很贵重的。

        “祝秀才公一路高中,京报连登黄甲。”

        “谢了。”

        秀才心头只有一个感觉,真好,下次还坐,于是拱手离开。

        至于什么弹劾,没事弹劾一位老前辈,老抚台干嘛。

        …………

        这只是一个缩影。

        随后闻人升继续在建福一省进行船运业的整合。

        资金越来越多,购买新船,制造好船。

        他又买下一家官办造船所,提高造船所的工匠待遇,所谓提高,可不是向其他那样一下提高到后世水平。

        只是做到实发及时发,不拖欠饷银,不给烂银,不给烂米罢了。

        这也是赌约规定,不能超过这个时代。

        这个时代是什么样,他就得怎么样。

        即便如此,工匠们也是感激涕零。

        这年头官办工场里的工匠,是匠户,担负着很重的任务,遭受很重盘剥。

        官家拉去就是白干活,有良心的还给点粮食,不给银子,偶尔还要负担上京的劳役,那才是要命的事。

        他们只能趁着空闲之时,努力接私活来干,才能维生。

        像闻人升这样的善心人,那是少中又少。

        只有私人造船所里的大匠,就是核心匠人,能够制造一整条大船的,待遇会好的多。

        毕竟海商也不傻,你不给好待遇,人家不用心,到了海上拼命就要命了。

        但是对小工仍然是极尽压榨。

        闻人升继续购买船行,进行整合。

        不过很快就有多家船行不愿意加入“快运船行”。

        这是王家船行。

        家传四代,大小船只52艘,通行于全省数千里河道。

        可以说是一家比较大的内河船行了。

        总本钱超过了10万两。

        他肯定不愿意被快运船行吞并,自己管自己不好吗?

        非要找个祖宗在头上看着?

        他家的背景是一家郡王,每年都送3000两银子。

        这个数目可是不少了。

        贿赂一位阁老也就是5000两银子。

        3000两银子相当于6000石粮食,相当于2000到5000亩地的收成。

        一个郡王能够拥有的土地也就数千亩,亲王能拥有数十万亩。

        现在闻人升就遇到了难题,碰到这种背景不小,又很有底气的船行该怎么办?

        他肯定是要整合的。

        整合起来才能赚大钱。

        垄断向来是高利润的代名词。

        前提是内部要管理得当,别被吃里爬外了。

        闻人升有很多种灰色手段,但他自然不会首先使用。

        毕竟要考虑巡抚大人的名声。

        现在对方既然不愿意被收购,闻人升就用这种商业手段把它竞争垮就行了。

        等到他赔钱赔到无法支付靠山的孝敬,那就不得不被兼并了。

        不然的话,就是找死。

        郡王这些猪们,才不会考虑他经营的困难,只知道以前送了,今年没送,就是看不起他,那就要治罪。

        闻人升于是专门调遣船队,跑对方重合的路线。

        同时,还分给相关的管理层一些股份。

        这在这个时代是很常见的,尤其是跑海船的,都有身股。

        因为危险大,这样能让大家往一块用力。

        如此一来,果然众人干活更加卖力。

        何况闻人升又专门挑选了忠实可靠之人。

        相比别人来说,因为干活卖力,效率能比别的船行高出一倍甚至两倍效率。

        一个干活努力的和一个摸鱼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

        即便是船只和帆都一样。

        而在闻人升忙于这事时,王巡抚让人把他叫来:

        “贤侄,今年的乡试又到了,我已经派人将你户籍改到此地,你可以在这里的省城乡试,不知你把握如何?”

        闻人升既然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那当然不会放过科举。

        他不能使用超出这个时代的技术和理念,但八股和经义,自然不是问题。

        因此闻人升就说道:“有十成把握。”

        “乡试极难,尤其是在江南之地,不过江南的举人更加有官场底蕴,所以我才将你改过来,既然你有这样的把握,那是再好不过。”王巡抚高兴道。

        随后闻人升下场考试。

        乡试结束,他果然得了解元。

        老宗师夸奖他的文章:“圆融无碍,处处妥帖,绝佳之时文”。

        还说这得是进士三甲之列才能写得出来。

        王巡抚很高兴,又保举闻人升升官。

        这次直接升了省城同知,虽然看似是个副职,然而背后有着巡抚,那就是知府也要听他的。

        这就是名和实不一样的地方。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始命天下朝觐官举廉能属吏,其后定制九卿准许保荐属员,督抚藩臬保荐道府州县之官。

        等到闻人升要考进士后,可以先辞官,再去考,走清贵翰林。

        这是两不耽误,和后世考大学后,发现不好,退学再考,异曲同工。

        闻人升自然是轻松处理了一府之事,人人得用,选拔贤能,清理污吏,一府迅速得治。

        一时间人称能吏。

        与此同时,他一心多用,继续扩充快运船行。

        并且开通了帐局业务,也就是捎带银两的业务,在这里用飞票存银子,在另外一地用飞票取银子。

        中间付手续费。

        这种事完全考验的是信用和官府背景。

        没有背景休想做。

        一旦做起来,就是白捡的利润。

        要知道这中间的时间差,也可以用来稍微挪用放贷,只是要额外注意不能赔本。

        随着快记船行一路扩大,闻人升随之又开始收拢沿途县城,府城,省城的产业。

        最后产业总值达到百万两的规模时,这才停止发展。

        因为再高时,巡抚、同知背景已经靠不住了。

        这时候的晋商八大家也就是几十万两的身家,他们背后就是背靠副总兵,总兵,巡抚之类的高官。

        做好这些事后,闻人升就开始发展自己的私兵了。

        其实就是借壳发展。

        他不是武将,暂时也不好走武将之道,而是走的结纳人心,恩结于下。

        明末中前期,武将仍然不能盘踞一地,更换防区的事,屡屡发生。

        典型的就是调边军去辽东送死。

        谁不知道那是个绝命之地?

        可是又有几个能违抗?

        这就是明朝以文驾驭武发展到了巅峰的结果。

        只有到了最后几年,才有军阀出现,皇帝下令调遣不动了。

        这可比汉唐强得太多太多了。

        也比后来的清朝强出太多了。

        在以文驾驭武这方面,大明是很成功的。

        巡抚总督靠着督抚标营,来统御武将,虽然弊端不少,但至少防止了武将割据坐大。

        但是也正是因为这样,导致明亡之时,内部没有出现大藩镇,内部力量不能孵化出强藩,结果被满清各个击破夺了天下。

        不然的话,成为汉唐之势,那也是内部消化。

        闻人升首先拨粮拨银买铁,接着支援当地的造枪炮所,重新制造一批符合当时要求和水平的火枪和火炮。

        火枪自然还是火绳枪。

        打60步有杀伤力。

        但可以做抬枪,重型火绳枪。

        本来这东西是对付满清白甲的好用之物。

        20步了打中了就是一个死,三甲也没用。

        但是给的料不足,导致粗制烂造,无人愿意使用,或者早早打放,导致根本无效。

        以至于战阵之上,总数才三千的白甲兵,所向披靡。

        要真是火枪达到应该达到的水平,5个火枪手打死1个白甲,也早把满清给磨灭了。

        所以大明的完蛋,是全体系的完蛋。

        不是某个皇帝某个将领就能解救的。

        必须要成体系的蜕变,比如说某个藩镇重生,好比汉代曹操崛起,重新清理田亩屯田练兵,集聚寒门子弟,进而打败北方草原部落。

        闻人升现在产业总规模是百万两,每年产出纯利润是12万两。

        这很保守了。

        其实这年头生意的利润和本钱,至少是三成以上,这才能维持。

        因为要给幕后之人诸多分成,最后的纯利润也不高。

        比如有10万两本钱,每年要赚3万两,才能够分的。

        不然的话,不用开了。

        你赚得都不够分的,三四成甚至数倍利,最后落进自己口袋的才有一些。

        而且你多赚了,派驻到你店铺的账房也会提高孝敬。

        而闻人升借助巡抚的威势,又统合了相当大水域的船运,利润相当高,仍然要上下打点,最后落入口袋的就是12万两。

        可以自由支配,不能再扩张。

        这很难受。

        但没有办法,除非他用后世的理念技术,不然的话在这个封建体系下,这就是极限。

        再高,就会有亲王、大太监下场来对付他,即便是巡抚也要割很大肉出去。

        造一支火枪实用多少银两,多少精铁,闻人升都是补足。

        如此一来,造出一批火枪。

        又如法炮制,造出一批火炮,是彷照西洋大炮之法来制造。

        这需要时间,暂时可以去购买舰炮。

        毕竟建福之地,靠近两广之地,有的是西洋商人过来。

        随后他们打造出来的火枪基本上就可以达到现在技术中的顶点。

        最起码用量充足,火枪沉重,不用担心炸膛。

        相当精良,发火率也高。

        火枪手前面配备了足够多的长枪兵加盾牌兵。

        用的是巨盾,能够抵抗斧头等投掷武器。

        要知道白甲兵除去能用轻重箭外,还擅长用斧头投掷。

        真要是只用长枪,肯定被对方打得崩溃不可。

        不能指望这年头士兵的士气有多高。

        火枪的好处就是在于它可以让一个只练了半年的人去干掉一个20年的精英战士。

        明明大明的火器加车营,明明天克白甲,偏偏破烂不堪的财政,加上对工匠的蔑视,导致火枪太烂,加上没有训练,军饷也没有,士气太差,打放太早,完全没有发挥出戚继光时候的水平。

        而后来铸造的红衣大炮,因为是专门督工,用料足,所以安放有十门红衣大炮的堡垒,满清就只能长期围困了。

        直接进攻,损失的精兵太多了,他们损失不起。

        强攻肯定是攻下来,但一场攻城下来,10门大炮,在守城中共发射30轮,每轮干掉50人,相当于每发炮弹干掉5个人,就是1500人的损失。

        这哪受得了?

        被此时的炮打中那是必死无疑的。

        而且对方可以专门打对方的精兵。

        除非他们把精兵藏在射程之外,可是光靠披甲旗丁,怎么能是家丁的对手?

        攻城没法列出大阵而战,家丁的个人武力就发挥出来了。


  (https://www.dulixs.com/du/13244/741797829.html)


1秒记住立读小说网:www.dulixs.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dul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