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读小说网 > 工业之动力帝国 > 第二十九章 全新的测试中心

第二十九章 全新的测试中心


  顾海云脚步匆匆的转过放满了电脑的测试数据中心的区域,又绕过一处由三张布艺沙发组成的休息区后,眼前豁然开朗了起来。

  除了身侧数组用作区域隔断的植物或磨砂玻璃矮墙,顾海云前方是一大片空旷空间。

  在大片空间的最远端角落处,是一个由银色金属墙壁和各种管线所围成巨大金属盒子,金属盒子的另一侧凹陷空间,被改造成敞开式零备件库房,一直延伸到植物隔断区域的数排橙色货架上放着不少类似泵,管线,阀门,叶片等航空发动机专用配件。

  在金属盒子面对顾海云的一侧,镶嵌着两块3M*3M的防弹玻璃,顾海云知道,这两大块充当观察窗的防弹玻璃足有5厘米厚,不但可以抵御RPG的直射,更能抗住75mm口径以下的炮弹破片,应付区区发动机起火爆炸自然不在话下。

  这个装在燃机新车间里的巨大金属盒子,就是华晨动力全力建设了两年时间的航空发动机台架测试系统。

  由于航空发动机测试具有一定危险性的缘故,一般来说各大动力厂都会建设一间独立的厂房,作为航空发动机台架测试的专用车间。

  不过这事在华晨这边遇到了一点问题。

  由于梁远竭尽全力的推进微电子芯片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应用,建立一个以高速网络为核心可以实时分析处理大量数据的新型航空发动机测试数据中心,成了华晨动力建立以来全力建设的目标。

  这种测试中心的核心理念就是采用后世流行的大数据概念,争取用五至七年时间,达到新世纪第一个十年时,国际顶尖航空发动机所具备的在线诊断功能。

  所谓在线诊断就是在航空发动机故障出现之前,控制发动机运转的主芯片将实时运行数据同大数据库进行筛选对比,进而防微杜渐提前警示故障发生。

  这种在线数据诊断,也是后世航发采用视情维护的核心技术之一,新世纪之后,国际顶尖航空发动机使用寿命已经向着十万小时的数量级前进,所谓定时中修大修之类的概念处于淘汰边缘,在某一部件到寿之前,诊断系统会自动发出信息,提示维护人员更换。

  这种智能化的诊断系统,除了航空发动机在设计之初就从便于维护的角度考虑之外,由各种发动机详细运行数据所构成的超大型数据库才是整个系统的存在基石。

  这套诊断技术的发展严格的说其实是依赖电子领域的技术进步,在远嘉彻底整明白坑爹的单晶合金和同样坑爹的无数种高难度航空材料之前,可以别具蹊径的和国际主流航空发动机竞争。

  换句话说,这才是真正的硬件不够软件凑,靠技术实现弯道超车。

  九十年代初的国际主流动力厂商刚刚试图把计算机引入到航空发动机设计领域,至于网络,大数据什么的更是连概念都没产生呢,梁远哪能不抓着优点彻底放大。

  问题在于此时电子产业同样方兴未艾,能满足实时处理航空发动机大量数据的除了吞吐大量数据的超级计算机之外,大容量光纤网络也是核心。

  华晨动力的测试数据中心虽然受益于港基集电超算项目的开发,解决了这两点难关,但由于采用了分布式结构的超级计算机之故,所有的数据来源必须在六十米范围之内,一旦超过六十米数据进入分布式超算系统各个处理节点所产生的时间差,会产生冲突进而导致超算系统死机甚至崩溃。

  一般来说六十米大小的范围怎么都够超算系统内各个计算节点折腾了,可华晨动力测试中心要求的是对航空发动机运行数据进行实时处理,这导致了整个测试数据中心只能建设在产生数据的航空发动机测试台架附近。

  最终,这个巨大结实足以抵御炮击的金属盒子建在了植物园一般的燃机新车间的内部。

  当然,随着软硬件技术的进步,未来分布式超算系统会解决掉子计算节点对联机距离要求严格的缺陷,不过梁远哪敢浪费时间等这个,万一在这个技术门槛上卡上十年八年的还不得哭死。

  看到李远玲盯着测试台架上喷出几米长炽热射流的航空发动机若有所思,顾海云晃了晃手中的文件夹,快步走了过去。

  眼角的余光发觉到顾海云来了,李远玲放弃了观察,伸手接过了顾海云手中的文件。

  “小顾怎么这么早就过来了,八点停机之后搞不好还得通宵,不多睡会怕是坚持不住的。”

  “刚刚做梦时梦到一个数据算错了,吓了我一身冷汗,什么觉头都没了。”

  “李姐,红卫人呢?”

  “他们整个小组都被我赶去睡觉了,明早过来接班。”

  快速的翻阅着手中的文件,李远玲一边快速浏览一边问道:“数据怎么样?”

  “目前为止还不错,现阶段看,油耗比原来高了百分之一点零七,不知道是不是需要继续磨合的缘故。”

  李远玲点了点头,微皱着眉继续翻看着手中的文件数据。

  “李姐,如果算上今天,我们已经跑完了二十一个循环,哪怕现在出状况停机大修,这成绩透露出去,国内也照样得吓倒一大片吧。”顾海云带着几分自豪说道。

  华晨动力的航空发动机台架测试在国内绝对是超级水准,顾海云口中的二十一个循环,实际上是指两人身前呼啸运转着的这台航空发动机已经经历了二十一次停车、重启。

  在华晨动力的航空发动机测试标准(暂行)上规定,每个由华晨动力所开发的发动机型号在定型之前必须完成二十八个标准循环测试,每个标准循环是指型号开机后必须无故障连续运行十二个小时。

  换句话说,华晨每个航空发动机型号定型生产之前,必须完成336小时的无故障测试,虽然暂时没达到新世纪之后欧美顶尖动力大厂所要求型号定型前必须通过400小时测试,但此时才是九零年,GE、普惠、罗罗三家的大厦也不是一天建起来的,目前华晨执行的336小时长期测试肯定够得上国际顶尖。

  “没那么夸张,国内航发定型前二十个循环测试也是常做的。”

  “李姐,你这话也就骗骗大少那种水平。”

  听顾海云提起梁远,李远玲嘴角翘起了一个弯弯的弧度。

  前些天,由于李远玲最近总加班的缘故梁远打电话问过缘由,被李远玲打着国内常见循环测试的概念打发了。

  梁远这种二把刀哪能想到国内循环测试和华晨循环测试之间区别。

  国内的循环测试虽然也是做二十个循环,但是,限于共和国战机坑爹的小短腿,再加上大运动时又视空中加油技术为帝国主义侵略专用,因此在共和国航空发动机的循环测试中,待测航发只运行两个小时就足够了,再多时间运行也没意义,毕竟共和国飞机也就装能运行两个小时的油量。

  这也是共和国航发定型之前,需要通过40小时验证的由来根源。

  美帝也好英帝也好法帝也好,帝国主义的战略需求都是全球部署,类似F14战斗机这种跨越大西洋或是太平洋支援转战属于很实际的现实需求。

  战略需求的不同导致了欧美国家航空发动机的定型验证,是以跨越大西洋支援欧洲的六小时航程为标准循环,随着技术进步和国际局势的发展慢慢升级到了十二小时,新世纪之后甚至变成了二十四小时一个循环。

  苏式航空发动机的研发设计是以世界大战为设计思想,不用考虑越洋支援全球部署的老毛子和共和国掉进了一个坑了,在苏联看来大战一起用不上二十个架次,飞机早就被击毁了。

  所谓方向错了,知识再多也没有用,欧美航发之所以在民用航空发动机市场上呼风唤雨,建立在军用航空发动机基础上的民用大推从根子上就走对了方向。

  如果华晨动力想在全球民航市场上有所作为,那么,在军用航空发动机的研发上,走帝国主义道路是注定无法避免的事情。

  “还有一星期,大家集中精神努努力,这七天如果不出问题,新风扇才算真正定型。”

  “李姐,其实这个当新型号报上去也符合要求吧。”

  “斯贝航空发动机的原装推比才5.05,我们虽然只改动了风扇和高压压气机叶片,不过进气流量增加了百分之九点七,五级风扇改成了三级,高压压气机也减了一级,军用推力增加了百分之十三,怎么看都够一个新型号了。”

  华晨动力从海军海军那边得到的斯贝原版设计中,军用推力为54.5KN,加力推力91.1KN,航空发动机整体质量1850KG。

  李远玲虽然没动斯贝的核心机,不过在原本基础上提高了百分之九点七的进气量,又调整了油路加大燃油供给,去掉的两级风扇和一级高压压气机相当于减少了三块涡轮盘,两百多片叶片外搭一小段轴承,光这些就减掉了190公斤。


  (https://www.dulixs.com/du/12700/389019948.html)


1秒记住立读小说网:www.dulixs.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dul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