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5章 西门大官人
广宁门,又称彰仪门,北京外城西面开设的唯一城门,也是各省陆路进京的必经之路。
广宁门内的西门大街,也是早年仅有的两条全部用古板铺筑的道路之一。京师有句话,说彰仪门大街那是一尺道路五两三,大汉开国后,北京城改造,从广宁门到广渠门,东西十六里,的路段就花费了白银十二万九千多两,平均每修一尺长的道路就要花去白银五两三钱三分。
因为这条石板路,交通便利的外城广宁门,便成了大汉京师比较繁华的地段。百姓常有一进彰仪门,银子碰到人的说法。
石板路修好了,后来又在路面上嵌了马车轨道,开通了有轨公共马车。过去的那些低矮的铺面,以及后面那些脏乱的窝棚房屋也都迁掉了。到现在,广宁门不但有了青石板砌成的大街,有了轨道公共马车线路,街道更宽了,也更直了,街道两边还全都统一改建了标准的街边商铺。
商铺后面不远更是一片片拔地而起的居民住宅楼房,街边的商铺多是三层楼甚至四层五层楼,后面的居民楼也有许多三四层的楼房。
这是一条全新的大街,一条商铺相连的商业大街,购物大街。
因为彰仪门是各省陆路进京必经之门,皇帝还下旨,提高广宁门的规格,仿外城正南门永定门城门加以改建。
从外城西大门一直到外城东大门广渠门,两座东西对称的大门间,笔直的大道,长达十六里,沿街改造建成的沿街商铺多达数千家。比起正南门永定门到皇城南门承天门这条中轴大街,更长,更繁华。
街铺后面的民居建成后,沿街人气越发好了,沿街的商铺也吸引了许多商家,争相够买租赁。朝廷在改造外城的时候虽然投入了不少钱。但一转眼,通过出售住宅楼和商铺,就已经回了本,甚至还大赚了一笔。
之前许多官员反对在京师大兴土木。把许多还能居住的房屋商铺拆掉,认为这是劳民伤财,瞎折腾。可谁知道,朝廷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把外城改造的一期工程完成了。而且又快又好,东西大街宽阔通畅,两边商铺相连,繁华无比,后面的那些杂乱的房屋,窝棚等也没了,代之的是整齐有序的民居。
那些两三层,甚至三四层的民居,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更小的地方却能容纳更多的百姓居住。而那数千家商铺的出售租赁。更让朝廷把前期的投入都收回来了。
许多官员都想不明白,明明就是个劳民伤财胡乱折腾的工程,怎么反而还能赚钱?他们也细细打探过了,商铺民居都不算便宜,可朝廷没强迫购买,反而是百姓争相购买,因为这些房子商铺整齐而又明亮,都有下水道,没有了明沟,没有了脏乱差。
从西到东。这条十六里长的大街,商铺两边排,从针头线脑到柴米油盐、日用百货,再到生活起居的方方面面。那真是应有尽有。
商铺后面的民居也是一排排的笔直整齐,中间留着能通两辆马车的道路。居民区里不再是一条条小胡同,也成了四通八达的宽阔街巷。在民居区里,不许有作坊、仓库。作坊仓库都在临街商铺后面紧靠的几排,沿着街道商铺的几排楼房,都是作坊和仓库。
再往后。才是居民区。
在居民区里面,还有新设立的学校,初小高小初中等。
另外就是一些较小的铺子,这些铺子多是些杂货铺,方便居民区里的百姓,并不需要为点针头线脑的就往大街上跑。
没落贵族李存义就在这边有一座小杂货铺,铺子名叫永恒祥。不过这里的居民很少叫他大号,多喊他西巷小铺。有时,干脆就叫他小铺。
其实这店铺也说不上小,三间房两间作为门面,最南边一间用帘子隔开,算是起居室。店铺内靠南头横向立着三尺多高的栏柜,把店房分出内外来。
里头专卖烟酒茶叶、油盐酱醋糖和各种调料,外头占了一间半房子的地方,则是摆放着各种蔬菜和干鲜食品,既有关外的山货,也有南边的物产,甚至有时还会有些东西洋的洋物。可谓是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
眼下大白菜萝卜正当季,李存义也已经开始联系城外的菜园子,大量的往铺子送白菜萝卜,他直接把这些鲜菜摆在门外的台阶上,借附近的居民开始购买回去腌制辣白菜干萝卜等。
他还在柜台靠墙把角上摆了一个大酒坛子。
不少在街面上干力气活的,在街后作坊里做事的,仓库里干搬运的,每天午间或者傍晚下工后,都喜欢回家前,来这里坐在柜台前的高凳上,打上二两地瓜烧或者是高粱白干,又或者是黄酒,就着花生、蚕豆儿,一边让他给大家读读报纸,一边滋滋有味的抿着小酒,然后天南地北的胡侃,指点江山。
每到这个时候,大家也就忘记了一天的疲惫,成了最放松最享受的时候。
曾经武清侯府的外室子,当年的花花大少,现在却呆在这个居民区的街巷口,守着这样一家小铺,跟一群苦力们混在一起。
不过他对这种生活已经习惯,甚至喜欢上了。
当武清侯府被抄家时,他惶恐过,当他父亲被送去耽罗时,他迷茫过。后来他交了税,还了欠,开始了新生活。那个时候,他还有一栋宅院,几家铺子,甚至城外还有两个田庄,身家也还不薄。
不过前段时间,在朝鲜耽罗岛上的父亲,通过邮局寄了一封信回来,说是在那边日子太过艰难,一切得自立更生。
他们那些移民,还暂时被监管劳动,虽然上面给他们分了田地。但因为都是荒地,因此最后是按千户设一个屯庄,每百户设一个生产队,十户设一个生产组。头五年,他们需要集体屯垦耕种,互相帮助,一起生产。
朝廷有给他们一些种子、农具和口粮。但一切都得重新开始,没有现成的房子,没有耕牛,他们得自己盖房子。自己背犁,甚至还得伐木砍树,刀耕火种。他们一个屯庄的人,多是从京师迁去的,过去不是勋臣就是外戚之家。以前个个养尊处优,如今却得土里刨食,日子相当难过。
有不少人甚至无法接受这种落差,找机会自杀了。
李孝义的父亲李国臣不想死,最后他向成功留在了京师的私生子求助。希望他能寄些银钱过去,这样他们一家也能买两头牛,甚至还能买一两个女真奴隶帮着种地。
李存义接信后,寄去了五百块银元券。
可不到两月,李国臣又来信,说是妻子病了。需要看重,还要钱。李孝义并不喜欢那个女人,当初正是她不许李存义和母亲进李家门。不过他还是又寄了五百块。这次的五百块,已经是并了一个铺子后筹的钱。
可李国臣却没停止要钱,隔半个月又来信要钱,这次是他的兄长病了,下次可能又是他哪个嫂子病了,再下次就又成了他的侄子病了,总之,李家去了耽罗之后。似乎轮流生病。
李存义一次次的寄钱,到后来,他已经把自己的几处铺子都变了,乡下的田庄也都出手了。甚至那栋宅院也卖了。
到如今,他唯一剩下的也就是这座靠近广宁门的小铺了。
在月初,他最后向李国臣汇了一千块银元,然后在信中告诉他,他已经把剩下的那点产业都变卖了,再无法寄钱给他们了。
这一次。李存义比之前李家抄家那次更干净了,除了这座小铺他别他其它了。不过,他却觉得自己更加的解脱了。
彻底的放下了李家私生子的包袱,放下了过去,如今他就是个小买卖人,守着永恒祥号铺子,安静的过着日子。
他觉得自己也对的起李国臣一家了,当初李家上下没人真正瞧的起他,他对他们也算仁至义尽了。
现在,这间小铺就是他的一切。
卖掉了其它的产业后,他仅剩这间铺子,他如今吃住都在这里,就守着这个铺子。铺子里除了他这个东家兼掌柜外,他还请了两个伙计。一个是二十来岁的小伙子,主要是干杂活搬运,另一个是个十来岁主要的男孩,则是跟着他做学徒。
两人跟着他干活,吃住都算他的,另外还开工钱。大伙计一月给两块银元,至于学徒,则每年五块银元,年节之时他还另包红包,但都不会太多。这也是如今的行情惯例,虽然那些官吏都涨薪了,当兵吃饷的待遇更优,许多吃公家饭的都涨了收入,但普通百姓,变化依然不大。
尤其是当学徒,照惯例本来都是得学好多年的,从小学起,根本没有薪水,只管吃住。不过李存义给的条件不错,给小学徒还有一年五块钱,年节还另有红包,大伙计更是每月有两块银元。
大伙计是个大高个,人很憨厚老实,对人总是和颜悦色的,寡言少语,但人很勤快,眼里有活,都不用他开口,总能找到活干,一天到晚不停着,从不偷奸耍滑。
学徒则个是小个子,但人聪明,能说会道,跟着他还识字算帐,学的特别快。来店里的熟客常说,这孩子天生买卖人,以后肯定能成大掌柜。
虽然个子还小,但学徒人长的已经很俊秀,跟谁都是满脸堆着笑,嘴也甜。李孝义也很喜这个学徒,这孩子是个孤儿,是他原来租住那片一户穷人的孩子,死了老子娘,跟着叔婶过,可婶子总嫌半大小子能吃。
李孝义见这孩子聪明,便动了恻隐之心,最后收做了自己的学徒,现在他就跟自己住在这里,吃住一起,那边也干脆不回了。他让李孝义把他每年的五块银元,都给叔婶家。婶子听说每年能得五块银元,自然是乐得一个负担脱手,也就根本不管他呆在这边不回去了。
天还没亮,城外的庄子里已经送来了一大车的白菜和萝卜,这家庄子过去就是李孝义的,但如今已经卖掉了,买的人正是当年他的佃户们,他们向银行里贷款,然后把李存义要出售的地给买了回来。
如此一来,他们依然还是种着那些地。但却已经不必再向李存义交租了,以前是交五成租,后来减租可也还要三成五。现在地成了自己的,则只需要向朝廷交税即可。交的田赋,还不到收成的十分之一,这个帐谁都算会。
只是以前地难买,尤其是京畿的地,都握在勋戚皇帝太监等手中。轻易不舍得卖。二来,佃户们负担重,也没钱买地,更别说贷款了,以前的贷款利息太高,谁也不敢轻易借钱。
但现在不一样了,李孝义正好要卖地,而佃户们如今也感觉负担轻松了许多,且银行还有专门给百姓的贷款,利息很低。
稍琢磨一下。大家也便咬牙去银行贷了银子,然后把自己以前佃种的地买了下来。李存义也愿意把地卖给过去的佃户,在家都相熟。
因为这个买卖,李存义现在和那些庄户们关系还很好,他开了这个铺子,卖的蔬菜,基本上都是庄子里送来的。送来的菜都新鲜,送来的时候也早。
庄户们也感激李存义肯把地卖给他们,二来感激他没有乱抬价,再者。蔬菜拿到这里来卖,李存义给的价也实诚,大家也是互惠互利,自然处的融洽。
李存义带着两个伙计帮着卸车。然后给那些蔬菜分类、梳理。该打捆的打捆,梆烂、蔫叶的,都挑干净,然后分门别类的都码到板上筐里,最后再都洒上点水,每种蔬菜便都显得是那么的新鲜漂亮。
居民们都起的很早。天微微亮,都已经起来了。许多大老爷们早起来溜溜,顺便也就把要买的菜给买回去。
这一片居民区里住着不少的人,有些是驻军的家眷,还有更多的则是一些京师衙门里的吏员,还有不少是在作坊里作工的人,其中不少人都是在皇家的产业里作工,也算是吃公粮的。
在现京师的百姓中,外城西门这块,都算的上是体面人。前楼的王三,半百左右,五城兵马司的老人,如今五城兵马司衙门比前明时更气派权重,因此王三也被人尊称声三爷。也有人喊他西门官人,虽然他其实也只是个办事的,混了大半辈子,到现在连个从九品都还没捞着,但毕竟是公家衙门里的人。
“三爷早啊。”小学徒见到是老顾客王三过来,连忙喊道。
“还是小乙这嘴甜,家里没米了,给称点。”王三道。
小学徒也不等李存义接话,立即就已经快速回道,“好呐,三爷,还是老规矩,安南产的珍珠香米,五十斤,三爷你看着我们称好了,回头我给你送家去。”
“就你机灵,还是老行市吧?四块大龙一担?”
“三爷,最近新粮已经上市,咱这米价也略有下跌,珍珠香米现在行市是三块八一担。”
“嘿,还跌了,好事啊。那行,给我称五十斤,回头替我送家去。另外再给我拿十斤上等的青盐,再给我称两斤烟丝。都给我送家去,多少钱算下我现在给。”
李存义看着学徒熟练的做着生意,在边笑道,“三爷你若是不嫌麻烦,其实帐挂着就好,月底结也成,都是老顾客了。”
王三一边摸出钱袋一边笑道,“你们也是杂货铺子小买卖,小本经营最怕银钱周转不开,我就不必挂帐了。
王三付了帐,一分没少给,虽然是公家人,可他也不占小铺便宜。现在京官都加了薪,他这京吏也同样加了薪,还同样又是拿的双俸,再加上各种津贴奖金没少发,因此不必再寻些外水,收入也很不错。
如此一来,他也没必要再胡乱伸手,老上司跟他谈过话,说年后就要调他去京师大学堂,借调过去当讲师,给那些同举人、举人、进士们做先生讲课。若教的好,今后就调到那边了,到时还会正式升为官,起码也是九品讲师,若课讲的好,还能升为八品助教,今后就是升七品的教授也不是没有可能。
想不到一把年纪了,在浊流吏海中沉浮大辈子,居然还有希望能做官,王三最近是相当的激动,因此这个时期,他也越发的注意起来,占铺子小便宜这种事情,他是不肯做的。
“三爷,你看下称。”学徒在那边喊道。
“不用看,我信的过你们。”王三挥了挥手。
李存义拿起笔在帐本上把这笔买卖记在帐本上,一边问,“三爷,听说皇上又要御驾亲征北伐了?”
三王笑笑,“可不是嘛,你说这科尔沁也是胆大,如今漠南诸部纷纷降服,偏他们还要跟着建虏一条道走到黑,现在连漠北三部都归附我大汉了,他们还敢炸刺,这不是找死嘛。三天之后,陛下就将率侍卫亲军和禁卫军出京,关外与蒙古诸部会盟,然后征讨科尔沁。”
这事早不是什么秘密,现在报纸上整天都在说会盟之事,整个京师,连三岁小孩都知道了。
“朝廷会加派吗?”李存义问,北伐不北伐,李存义并不是特别关心,他比较关心的是,朝廷如今四处用兵,西南还在改土归流,平土司叛乱,这北边又要和蒙古会盟,征讨科尔沁,会不会军费吃紧,然后向他们这些商家加派。
“放心吧,绝不会的。只要你交足了该交的那些税项,朝廷不会再多征派你一分一文的。若真有哪个敢打着朝廷的名号来摊派,那肯定不是朝廷的意义,你真碰上了,就不要理会他们,也可心直接来找我,我帮你报告上面,替你收拾他们。”
“只要你依法经营,守法纳税,谁也不能动你们,放心吧。”王三说完,回家去了。
“三爷慢走!”李存义在后面道。(未完待续。)
PS: 感谢往昔随风、淡淡繁荣人生、nwb1234、我爱我姐我弟、晨雨明非诸位的支持,谢谢!
(https://www.dulixs.com/du/11844/3492481.html)
1秒记住立读小说网:www.dulixs.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dul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