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3章 填日本
清晨薄雾缭绕,赣江的支流同江边上,一座古朴而又贫穷的小村子,木屋竹楼中间杂着几间黄土坯屋隐现在晨光中。
村子里大多是这样的房子,处处显露出这个小村的落后与贫困。
村子虽穷,但村子却不小,村头还有一座庙,一座祠堂,还有一座私塾。在村东,甚至还有一座很大气的青砖绿瓦的大宅子,宅子前还立着一座石牌坊,上面有进士及第四个大字。
天微微亮,如今被改称为同江小学的院子里,钟声响了。
几间教室里的几十个孩童从教室里面笑闹着涌出来,来到学校院子中间的那块空地操场上。
这所学校是原来同江村的私塾改建而成,不但同江村的孩童都在这里读书,甚至附近的七八个村子的孩子也都是来这里读小学。学校分为初小和高小两部,初小一至三年级,高小则是四五六年级。
同江在赣江边上,属于江西省的吉水县。吉水自宋时起,就是文化之乡。尤其到了明代后,科举出身的极多,甚至有一门三进士,隔河两宰相的盛况。同江村这个小村子,也曾经出过一个进士。举人秀才的,更是不少。
如今村小的校长就是一个老秀才,另外的几名老师,也有两个有秀才功名,其余的则多是有童生功名的。
同江处于一片平原地带,这里几乎看不到山,连个山包都见不到。而且人口密度极大,几乎就是村头挨着村尾,村与村相连。村子多人口,拥有的田地自然也就少。
各村都几乎只有几百亩地,而且几乎都集中各村的极少数大户的家里。同江村也是如此,全村三百多户人,上千口人,但地不过五百亩,且基本上都是那位出过进士的李老爷家的地。村里的人也多是姓李。往上数还都是一家,但百年来,几乎都是为李家佃田。
这点地当然养不活整个村子里的人,因此早在许久以前。村子里的人便养成了传统,学手艺挣饭吃,要么学蔑匠、木匠、砖瓦匠泥水匠,要么就去学打渔做渔夫,或者去隔壁的峡江县做烧炭工等等。
但村子里也对读书十分重视。家里的男孩子基本上都会送他入私塾开蒙,若是资质好,肯定还会想办法供他读下去,将来参加科举。若是一般的,那读几年书后便要跟着学手艺,或者送去店铺里做伙计。
在这个连柴火都不能自产,只能靠捡牛粪晒粪球做柴火的小村子里,他们更有闯荡拦的精神。也更明白,想要出人头地,只有读书这条路最有希望。
小学校长就是原来私塾的先生。也是村东头李进士家当代的家主。私塾改建为村小后,他成为了校长,附近七八个村子的孩子都到这来读书,学校里拥有三百多个学生,六个年级各只有一个班,学校里包括校长在内也只有十个老师。
除了校长是公办老师,其它的都是民办老师。十个老师,三个秀才,七个童生,师资力量也算是附近比较强的一所村小了。
因为老师的待遇比较高。校长和老师们对此都比较满意。
早上晨读过后,便是早间操,一位年轻的老师在前面领操,带着学生们做着早操。早操也是上面要求的一项必须活动。形式类似于军中的队列,不过比较简单一些。
十五分钟的早操后,学生们还有五分钟的休息时间,然后就是早上的正式课了,早上会有两节课,上完这两节课。孩子们便会吃点自己带来的干粮,接着就是上午课。中午的时候,学校里会有一餐免费的午餐供应,由上面教育局拔钱。
下午课上完,则孩子们各自回家,一天的课结束,晚上没课,也没有寄宿学生。
一节早读课加上八节正式课,学生们一天得上九节课。
六个年级十二个班,一天有九十二节正式课,十个老师基本上每天课时都是排的满满的,每人每天差不多至少九节课。
早操过后,李水生有些胆怯的来到校长的办公室外。
“报告!”
“进来。”
“校长,我明天不能再来读书了。”李水生怯怯的道。水生也是同江村人,论辈份,校长算是他堂爷爷,不过李家又是村里的地主,水生家也佃着校长家三亩地,他打小对校长就有些畏惧,他现在读三年级,以前也是在私塾里由校长教的,校长教私塾时,最喜欢拿戒尺打人手心,水手以前背不出书时,没少挨打,因此极畏惧校长。
因为校长头有些尖,因此以前水生和村里的同学们曾经私下里给他取了个绰号叫尖头。
尖头戴着顶万字巾,身上穿的是绸衫,“你们家也打算迁去日本了?”
李水生点点头,“我爹已经下主意了,我公公也同意了。”
校长叹口气,“既然这样,那你上完今天的课明天就不用来了,不过有空还是应当多温温书,等到了日本,你们肯定也还是要再上学的,可不能耽误了。”
“是的,校长。”
“去上课吧,快到时间了。”
李水生往三年级教室走去,进了教室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旁边空荡荡的。他的同桌李文群昨天就已经没有来了,原本五十多人的班级里,现在只剩下了不到一半的同学。
那些没有来的同学,多半是家里已经决定要移民去日本的,他们此时正忙着在家里帮忙收拾行李呢,不会来了。
李水手家里犹豫了许久,最终父亲草根昨天决定去日本。
这一天的课,李水手总是走神,集中不起精神,他总在想着那个既然要迁去的地方,听说日本在大海的另一端。
要去日本,得先坐船去赣江,然后再沿赣江坐许久的船到南昌去,最后听说要进入更大的长江里,再一路顺江而下到大海边去,听说是到上海,然后那里有更大的海船。会送他们去海那边的日本。
早上两节课上完,李水生吃的是自己带来的一个白水煮鸡蛋,还有一个红薯。学校里另给每个学生发了一杯牛奶,用奶粉冲泡的。因为学生少了大半。今天每个学生发了两杯。水生很喜欢牛奶,味道很好。
中午饭则吃的是米饭,另外有一个海带炖猪肉,加一个南瓜,猪肉的份量也比往日里足些。
吃饭的时候。一想到今后再喝不到学校早上发的牛奶和午饭时的白米饭和炖肉,水生不由的有些惆怅。
他家的生活并不好,他父亲兄弟三个,每家又有好几个小孩,可还全都挤在一栋不大的泥坯墙房子里,他们家只有两间房,父母和两个妹妹一间,他们兄弟和姐姐一间。做饭的地方,则是在正屋外搭的一个茅草棚里,和叔伯家各占一段。搭灶做饭。
父亲和叔伯们一样都是蔑匠,他们都是跟他的祖父学的,他祖父也是个老蔑匠,甚至他的曾祖高祖也一直是做蔑匠。蔑匠是他们家的祖传手艺了,每年过年后,父亲就会和叔伯们还有几个堂哥们去隔壁的峡江县做蔑匠,打制各种竹制品。
都是上门打制,主家备好竹子,然后还要负责他们的吃住,需要什么就打什么。蔑席啊竹筐竹篓等等。
他们家每年都去同一个地方,大约常驻四五个村子。这几个村子就是他们家这队蔑匠的地盘了,别的蔑匠是不能过来抢活的。一个蔑匠队,就是一家子人。每年祖父带队,他父亲三兄弟,另外还有堂哥们,另外还有几个是亲戚家的孩子跟着做学徒。
父亲每年上半年在外做蔑匠,到了下半年没有蔑匠活计了,就会去镇上。他们会在那里的一家竹器坊做工。基本上,父亲常年在外做活,母亲则在家负责佃种校长家的那几亩地,还带着姐姐养蚕织丝,家里还喂了两头猪补贴家用。
可家里的生活总是很辛苦,一年到头除了小咸鱼干,基本上见不到荤的。
下午放学回家的时候,几个同学问他,“水生,你们家真的也要去日本啊,听说那里都是倭人的老家,那些人可凶了。”
李水生忙道,“听说那里的倭人都被皇上迁走了,所以我们才能迁过去的。”
其实他对于日本,对于倭人,也没有什么印象。
他心里舍不得离开这里,舍不得学校晨的伙伴,也舍不得学校里每天早上的牛奶还有午餐能吃到的肉。
可父亲已经决定要迁去日本了。
背着书包跑进自家的屋里,一家老少都坐在那里。
大伯家的二堂哥对他招招手。
“水生,这支铅笔送你。”二堂哥的小舅县城里做伙计,上次来他家做客的时候,带了一盒铅笔送给他,二堂哥把那些铅笔当成宝一样,平时碰都不能他们碰一下。
“你马上就要去日本了,这个你带着。”
“水平哥,你不去日本吗?”
“我爹说我们家不去。”
祖父坐在堂屋上首,正在跟父亲他们说话。
“我还是那个意思,老二想去日本,没错。咱们这地方人多地少,本就生活艰难,虽说这两年皇朝政策好了,日本好过了一些,但日本也还是过的紧巴巴的,只是背的债少点而已。”
“都说树挪死,人挪活,穷则思变,该挪就得挪,我们这里的人,都喜欢往外闯,因为家里实在难活。”
祖父以前也是读过几年私塾的,说起话来很有条理。
“不过咱们也不能鸡蛋都放到一个篮子里头,我们屋里有你们三兄弟,老二老三出去就好,老大留在这里。毕竟这里是我们家的根,宗祠祖坟都在这里,总要有人守着。再说,我也老了,不想还飘洋过海的,我跟你们娘娘留下,你们七妹也要留下,过两年在这家里跟她找个人家。老大一家就留下来,照顾我们两个老不死的,守住我们家的这条根。老二老三家,你们出去闯一闯,闯好了,将来在外发枝散叶,还能携带下老大家的,若是万一在外过不好,再回来家里也有个接应。”
同江人向来不怕外出闯荡,加之这两年外出移民的人很多,虽然村里头还没有人外移过,但是也听了不少移民的事,知道许多人移民出去了后,生活过好了。
这次朝廷要移民日本,拟定的计划就是从闽浙和三江移民过去,两边离的近,二来这些地方的人口也多,过去之后能够更快适应那边的新生活。
江西自明以来,就是人口大省,在明末时就有两千多万人口。每年都有许许多多的江西人往久移,移湖广闽浙,许多。
这次朝廷移民,基本上还是让地方百姓自愿报名,然后官方组织过去。
路上都有官府安排,加上官府说了,日本那边都是现成的房子现成的田地,因此这次移民不比过去,还要拓荒建房子,这次是去了就都是现成的。
因此这次的移民,更加的有吸引力。
李水生家之前一直有些犹豫,最终父亲还是决定要去。在家生活这么艰辛,总看不到出头之日,听说了移民的好处,过去就有田有地有房子,还有几年免税等等政策,那还犹豫什么。
祖父在家里说话总是一言九鼎的,他做了决定,无人能置疑。
最后决定,伯父一家留下来,祖父祖母还有未出嫁的小姑也留下。
二伯家和水生家则报名移民。
决定后,祖父又安排分家。
虽然以前住在一屋,但都是单独过,可祖父的意思,这次不是寻常情况。
“老二老三去日本,这家里的东西也带不走,房子啊,还有那些锅碗瓢盆啊,一些家具啊,还有这屋里喂的猪养的鸡,还有你们两家佃的田,就都给老大家。你们路上也不用带那些锅碗瓢盆了,我跟老大凑一笔银钱给你们两个,路上富裕些,到了那边也好再置办些家当。”
水生家里的田虽然也是佃的,但却是拥有田皮的,就是永佃权,这也是值不少钱的。其它的也就是两家名下的屋子,以及那些各种家具生活用品等。
都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最后祖父做主,给出去的兄弟两,一个凑了二十块银元。大伯手里也没这么多钱,还得去信用社里先贷点钱出来。
对这个分家法,最终都没有异议。
以后大伯负责照顾祖父祖母,将来祖父名下的那份家业,也全归大伯名下。(未完待续。)
PS: 感谢山青盈和我爱我姐我弟的支持,谢谢!
(https://www.dulixs.com/du/11844/3492373.html)
1秒记住立读小说网:www.dulixs.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dulixs.com